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当金秋的霞光洒满华夏大地,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文脉与新时代老龄事业发展的民生温度交相辉映。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重阳特别节目《霞光满天山河颂》,择址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山西临汾乡宁县,将舞台的核心交给基层群众,让超八成普通老年朋友成为主角,他们以本真的生活热忱、鲜活的生命活力,演绎“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时代图景,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银发力量写下生动注脚。
节目力求通过艺术表达的呈现方式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来实现对“推动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政策导向的深度呼应,以“银发列车”为核心意象,以“相伴—牵挂—传承”为叙事脉络,将新时代敬老风尚与老龄发展课题,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视听语言,在文化共鸣中彰显新时代老龄事业的蓬勃生命力。
聚群众之力:银龄主角绽放时代光彩
舞台之上,平凡老人书写不凡故事。口琴爷爷的旋律里,藏着岁月沉淀的温情;快板奶奶的节奏中,跃动着新时代的活力。银发模特队从容迈步,诠释“时光淬炼之美”;老年摇滚乐队与架子鼓奶奶打破年龄桎梏,奏响不服老的生命乐章。三代合唱团以歌声串联血脉记忆,黄润五领舞传递健康养老理念,郑中午二十七年植树践行“绿水青山”承诺,《金婚荣光》中的老兵以一生忠诚诠释家国情怀……
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社区院落的普通面孔,是“积极老龄观”的践行者。他们不仅是幸福生活的享受者,更是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在银发经济浪潮中,他们是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他们是宝贵的文化财富。节目精心打造的“银发专列”,既是串联内容的艺术载体,更是老年人精神旅程的象征:每一节车厢都承载着政策温度,每一段行程都饱含时代期许,让“老有所养”与“老有所为”如双轨并行,驶向人人可绽光彩的银龄未来。
搭代际之桥:文明薪火在对话中传承
打破年龄壁垒,方能让孝亲敬老从传统美德升华为双向奔赴的温暖。节目中,《青苹果乐园》里青年歌手与八旬模特队共舞,实现跨代审美的和谐共振;《忘不了的歌》联唱以时代金曲唤醒集体记忆,完成跨越数十年的音乐对话。原创歌曲《念》更是以细腻笔触勾勒代际深情:“太阳白花花,风吹老树新枝丫”描绘生命轮回的诗意,“你背在肩头的小书包,沉不沉呐”道出长辈永不褪色的牵挂,让晚辈的感恩与长辈的嘱托在旋律中交融。
在文化传承的维度,节目更以匠心搭建起技艺与精神的传递桥梁。《牵在风筝上的话》中,林蓝与父亲林墉共绘初心,笔墨间流淌着艺术家风的传承;戏曲《岳母刺字》《四郎探母-坐宫》里,赵葆秀携青年演员同台,唱腔中承载着中华美德的风骨。代际接力中,中华文脉焕发新生,彰显文明传承的深厚底蕴与当代活力。
汇多元之智:共筑“老有优养”民生根基
将政策落地于生活,让养老图景更显多元温暖。节目通过“重阳献宝”与地域样本展示,把“健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精神转化为可见可感的民生实践。临汾紫砂壶、乡宁空心月饼等风物,既是孝心的寄托,更是银发经济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生动例证。
浙江杭州富阳区的现代颐养环境,以完善设施与贴心服务诠释“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湖南永州江华瑶族自治县则以康养智慧与长鼓舞非遗活力,展现“发展医养结合服务”的特色路径。两种模式从不同维度拓展“老有优养”内涵,共同勾勒出中国式养老服务的多元图景,为老龄事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霞光满天照山河,银发壮志谱新篇。《霞光满天山河颂》以文化为根、以人民为本、以政策为引,构建起立体温暖的老龄社会叙事。当荧屏霞光与民生暖阳交相辉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敬老文化的薪火相传,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银发力量的磅礴涌动——这是每个生命都能绽放光彩的美好答卷,更是新时代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磊
编辑/贺梦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