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市重点站区管委会获悉,为进一步满足市民旅客非机动车停放需求,目前,北京南站地区已经完成幸福路桥下空间优化改造,新增1100平方米的非机动车停车区,预计可同时容纳500余辆非机动车。
据悉,每天清晨至深夜,北京南站地区承载着超过5000辆非机动车的停放需求,其主要人群为周边通勤居民、站区工作人员以及部分外卖员和快递小哥。由于建站较早,站区未规划足够的空间作为非机动车停放区,为了进一步满足市民旅客停放需求,北京市重点站区管委会南站办协同丰台区城管委、东城区园林绿化局对南站幸福路桥下空间进行整体改造,拆除了200余米绿地围栏,外围补种100米北海道黄杨,铺设1100平方米透水砖,同时划分了停车区及人行区。
北京青年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停车区布局合理、标识清晰,绿植点缀其间,既实用又美观,让桥下空间实现了从“灰色角落”到“绿色驿站”的华丽转身。市民旅客停完车后,可直接经由人行步道到达北京南站北进口,全长200米左右,用时不超3分钟。这一改变不仅有效破解了南站周边非机动车停放难题,更以“绿化+空间再利用”的创新模式,为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提供了崭新思路。
“我们的初衷很简单,就是让桥下空间‘活’起来,既解决实际问题,又提升城市品质。通过‘绿化+再利用’模式,力争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停车功能与生态美观的平衡,让城市‘边角料’变成便民‘好角落’。”北京市重点站区管委会南站办负责人道出了建设理念。
另外,截至目前,幸福路桥下空间照明系统与安防体系也已实现全面升级——4组智慧照明系统与5处高清监控设备均已建成投用,灭火器等消防设施也已就位。未来,北京市重点站区管委会南站办将系统推进桥下空间复兴计划,以“功能融合、品质提升、效能优化”为导向,持续探索城市桥下“灰空间”的创新利用路径,实现市民便利、环境提升、空间增效的共赢局面。
供图/北京市重点站区管委会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薇
编辑/刘忠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