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品已经出口到了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动全球风电、光伏发电成本分别下降超过60%和80%。”
10月3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拓展绿色贸易相关情况。
在回答提问时,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李成钢向记者们分享一组数据,介绍中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的巨大贡献。
“大家可能都有感受,以前我们买太阳能板、换节能灯都不是很便宜,现在得益于中国制造的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成本大幅下降。”李成钢说。
近期,中方在全球发展倡议高级别会议上提出将为填补世界“绿色缺口”作贡献。李成钢表示,这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拓展绿色贸易正是中方践行这一承诺的实际行动。
近年来,我国绿色低碳相关产品出口表现亮眼。
比如,今年前三季度,风力发电机组及零部件增速超过30%;光伏产品已经连续4年出口额超过2000亿元;电动汽车出口量去年首次突破了200万辆;铁道电力机车、电动摩托车和自行车等绿色交通工具出口也保持着强劲增长。特别是我国节能环保家电、再生纤维纺织服装等绿色产品在国际市场广受欢迎。
“中方将继续向全球提供这些实惠的绿色低碳产品,积极与世界分享绿色低碳发展成果。”李成钢说。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商务部印发了《关于拓展绿色贸易的实施意见》,这是我国在绿色贸易领域首个专项政策文件。《实施意见》中举措涵盖了外贸产供链的全过程、各环节。
在生产制造环节,鼓励企业开发使用再生资源、回收资源、可降解材料、可再利用废弃物等制造的新产品,并探索发展再制造产品进出口。在仓储物流环节,将积极引导外贸企业减少二次包装,通过使用环保包装材料、获得绿色认证的周转箱等。
李成钢表示,这些措施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减少贸易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地球“减负”,推动外贸全链条“协同降碳”。
要让绿色产品和服务顺畅地流动起来,还离不开公平、包容的国际规则和广泛互认的标准体系。
李成钢表示,将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绿色低碳产品、技术和服务标准体系,降低因为标准差异带来的贸易成本。同时,还将通过多双边经贸渠道,参与低碳经贸规则磋商谈判,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优质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顺畅流动,让绿色发展惠及世界。
“总之,我们将通过拓展绿色贸易,丰富全球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供给,努力填补‘绿色缺口’,为全球气候治理合作注入更多的‘绿色正能量’。”李成钢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鑫
编辑/倪家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