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音乐节今年引进的两部歌剧有点特殊,它们代表歌剧风格的两个极端:一部是以先锋著称的无调性歌剧《沃采克》,一部是歌剧诞生初期由亨德尔所做的巴洛克歌剧《里纳尔多》。前者是全舞台版,用极简的舞美风格展现对19世纪欧洲社会和人性的一瞥;后者用歌剧音乐会的形式,以纯正的演绎方式,表达对三百年前巴洛克音乐的尊崇和敬意。
映照歌剧的一段兴衰史
亨德尔出生于德国,早年家人反对他学习音乐,后来他放弃学习法律毅然走上音乐道路,并于意大利等地游学,最后在英国确立了音乐界的地位,在清唱剧、神剧、歌剧等领域创作颇丰。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在主调与和声体系,以及协奏曲体裁等各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它造就了歌剧这门艺术。西方歌剧体裁的形成,宣叙调、咏叹调的确立,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只是巴洛克歌剧的演奏员和演员编制规模远比今天的大歌剧要小,乐器的制造水平也不能和今天同日而语,人声的技巧、音乐的创作水平也远没有今天成熟。
有别于同时期巴洛克音乐主流的强调音响的协调、统一性的特点,亨德尔在音乐里加注了自己的个性,富于个人特质的音乐旋律和音乐织体处理随处可见。在表达思想、刻画人物和描绘风景等方面,他的音乐有独特的魅力,被称为“巨型壁画”。他还强调音乐的量体裁衣,作曲会尊重歌者的演唱特点。
在歌剧创作上,亨德尔受意大利那不勒斯乐派影响很大,创作了41部歌剧,其中以《里纳尔多》这样的意大利正歌剧为主。该剧取材于意大利诗人塔索的史诗《被解放的耶路撒冷》,这是一个关于爱、理想与抗争的故事。这部歌剧当年搬上伦敦舞台,象征着背井离乡的亨德尔在英国正式确立歌剧作曲家的地位。剧中最为著名的是一曲《让我痛哭吧》,1994年的电影《绝代妖姬》使其更加知名。
然而伴随着人们审美的转变,《乞丐歌剧》等更为平民化的作品受到喜爱,亨德尔和他擅长的正歌剧受到冲击,渐渐走下神坛。可以说,亨德尔的一生,也是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正歌剧的兴衰史。
回归音乐的本真
作为古典音乐界诠释巴洛克音乐的权威乐团,英国协奏团在指挥哈里·比克特的带领下,近些年致力于演绎纯正的亨德尔音乐。在此次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演出的《里纳尔多》,乐队就使用了鲁特琴、羽管键琴等古老的乐器,并保留了羊肠弦的琴弦材质,以体现声音的温润质感。
此次音乐会版的演绎也没有如一些国内乐团那样进行大幅的删减或改编,较好地保持了作品的完整性。整个演出的重点放在音乐的演绎而非戏剧的呈现上,没有任何舞台布景,依人物和剧情需要使用少许道具、安排舞台调度。例如,第二幕开场是海岸行船的场景,演员绕着乐团走了一圈来表示这个情境。笔者认为,戏剧手段还可以在这种形态中继续优化、巧妙使用,从而更好地展开剧情、塑造人物。
利用和声低音走向进行规则之内的演奏、允许在一些段落进行即兴创作,是巴洛克时期歌剧的典型特征。直到古典主义和早期浪漫主义阶段,艺术家才渐渐被要求严格按谱演奏、演唱。在此次演出中,即兴演奏的传统也被适当地展现出来。例如饰演阿尔米雷娜的女高音玛丽·贝文在咏叹调中的重复乐段就进行了即兴演唱;第一幕第六场的一大段模仿小鸟鸣叫的竖笛即兴演奏,也着实惊艳了观众;第二幕第十场同样有一大段羽管键琴的即兴独奏,其爆发力、灵活性和肃穆感,让人重新认识了这个古老的乐器。即兴也是对音乐本真状态的致敬。不知道这些即兴片段是否在每一场演出中又有差异,笔者判断应该是固定下来的“即兴”创作的可能性较大,以保证演奏的稳定呈现。
要保留火种不要崇拜灰烬
虽然巴洛克歌剧还没有达到浪漫主义及后来歌剧演唱的情感张力,但声音的平衡感,长段花腔的灵活度、力度和速度的精细程度,使得其演唱起来并不比我们今天常听的歌剧简单。追求更纯正的巴洛克演唱风格,仍然是当今欧美音乐学府和演出团体在演绎彼时作品时追求的目标之一。
自中世纪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在欧洲很多地方,女性被禁止上台,歌剧中的女性角色需要由男性扮演,成为促使阉伶歌手这一类特殊的演唱者产生的原因之一。他们其中一些人还成了舞台的“霸主”,连作曲和指挥都要对其让步。由于人道主义和歌唱技术的发展,这一陋习后来被摒弃,而那些本由阉伶歌手饰演的男性角色,则改由假声男高音演绎。
在北京的演出中,饰演里纳尔多的是假声男高音阿耶·努斯鲍姆·科恩。他声音惊艳,很好地把握住亨德尔音乐的细节和美感。女高音玛丽·贝文以富有戏剧智慧和出色的声音控制力著称,她在声音和人物塑造上得体且生动。此外还有一位年轻的中国假声男高音刘珅,尽管还稍显稚嫩,但细腻的声线和灵活的技巧也赢得了喝彩。略感遗憾的是乐队压缩了编制,让一些音乐片段的表现略显单薄。
歌剧《里纳尔多》的脚本作者罗西及亨德尔本人,想“为音乐提供变化空间,展示其卓越之处,并让观众有更加愉悦的视觉享受”(出自《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从而改变当时伦敦歌剧舞台的古板形象。今天的演奏与演唱技法、乐器材质、观演空间、观众审美等,都与作品诞生之时不可同日而语,但这种极致的复古和尽可能的“接近”,能够帮助我们想象那些经典之作原初的模样。
指挥家哈里·比克特致力于践行作曲家马勒的名言:“传统,是保留火种,而不是崇拜灰烬。”在他的指挥下,乐队和歌者用精准、细腻的音乐语汇,绘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的音乐诗画形象,让人游走于亨德尔写就的传奇里。正如全剧最后富于思辨性的台词:“尘世之中,能为虚妄之心设定目标,方为幸福。”此刻,我们的幸福就是被音乐感染,被故事启迪,感受三百年前的火种带来的光和热。
文/月旦平
编辑/刘忠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