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在京召开。
会议强调,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攻坚战、持久战,要围绕当前发展大局来推进工作,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继续抓深抓实,务求取得实效。
值得注意的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明确提到“深入开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这也凸显中央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
事实上,中央早在2019年就启动了上述专项工作机制。当年3月,中办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提到建立“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由中央办公厅牵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改革办、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等参加,负责统筹协调推进落实工作。同年4月1日,这一专项工作机制首次会议,提到“要深刻认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仅是作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严重影响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损害党中央权威、破坏党的形象,长此以往还会动摇党的执政根基。”
专项工作机制已召开多次会议,持续推进整治工作。而本次会议,恰逢“十五五”规划建议刚刚审议通过,各地正加紧谋划未来五年发展路径,因此更具现实针对性。
“十五五”规划建议涵盖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自立自强、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一系列重大任务,每一项最终都要在基层落地。越是任务重、时间紧,越要警惕形式主义抬头。
本次会议特别指出,要围绕当前发展大局来推进工作,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继续抓深抓实,务求取得实效。“要纠治急功近利、盲目决策问题,各地区各部门谋划‘十五五’工作要从实际出发,防止盲目冲动跟风、指标层层加码等问题。”
这些要求,直指当前一些地方在推动发展中的现实痛点。
以新兴产业为例。近年来,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等领域成为各地竞相布局的热点,但也出现了一些地方不顾实际、盲目跟风的现象。比如新能源汽车产业,部分地区在缺乏充分论证的情况下盲目上马项目,导致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行业“内卷”。
在今年7月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项目,一说就是几样:人工智能、算力、新能源汽车,是不是全国各省份都要往这些方向去发展产业?”“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也要解决不懂装懂、自以为是的问题,防止出现拍胸脯、拍脑瓜、拍屁股的‘三拍’干部。”
如何才能避免盲目冲动跟风?关键在于两条。
一是尊重实际、尊重规律。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发展阶段有别,发展路径自然也应因地制宜,必须加强调查研究,完善科学决策机制。二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不搞“花架子”,不追求短期效应,才能真正为地方谋发展、为群众谋福祉。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孟亚旭
编辑/马晓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