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8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 覆盖近12万学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0-30 18:53

10月30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市教委获悉,北京市高校在2024年秋季学期全面启动人工智能通识课。目前,全市已有38所高校开设相关课程,累计选课学生近12万人,其中22所市属公办本科高校实现全面开课。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年来,在市教委系统部署下,各高校立足实际,在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创新和育人生态培育等方面取得进展,初步形成了具有首都特色的人工智能素养教育新范式。

在课程创新方面,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采用分层分类设计理念,针对理工、管文、艺体三类学科背景分别开发特色教学方案,构建起“通识基础+算法原理+前沿拓展+实践实训”四位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让不同专业学生都能获得适配的人工智能素养训练。

北京联合大学构建五维评价量规推动深度学习,北京物资学院探索“师-生-机”三元协同互动教学;北京建筑大学系统开发“AI+建筑”实验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建立专业思维模式;北京舞蹈学院更开创性地将AI技术应用于舞蹈创作与修复,展现出人工智能与艺术领域的跨界融合潜力……各高校结合自身特色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探索出多元化的教学路径。

在教学模式方面,作为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设置的牵头校,北京邮电大学融合前沿技术,创新设置了动态更新的教学内容体系。例如,课程基于大模型、知识图谱梳理知识体系,确保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科学性;北航、北理工等34所首都高校,聚焦航天、医疗、农业、建筑等24个领域打造了56个“AI+典型应用场景”特色案例,涵盖全行业应用场景;建立“市级统筹——高校自主—企业参与”的课程迭代机制,定期更新教学案例,实现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同频共振。

同时,全市开发“MOOC+AI”教学平台,构建“师—生——机三元共同体”,依托AI数字人助教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与精准辅导;开发智能测评系统,通过全过程数据驱动考核学生综合能力;搭建“码上社区”促进跨校互动,形成“学习——实践——创新”闭环;通过“四个一”实践标准(一次实验、一次参观、一次设计、一次竞赛),推动学生从知识习得向能力转化,为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提供实用人才。

更值得关注的是,全市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实现跨学科资源共享,首创“政府统筹+高校协同+企业赋能”共建模式,由北京市政府、市教委主导,北京邮电大学牵头,充分发挥北京市教育资源高地优势,联合清华、北大等高校及40 余家企业组建课程联盟;打造市校两级虚拟教研室,打破校际、校企、学科界限,共享优质师资与教学资源;设计“一校一品”实践方案,支持高校结合专业特色开发“AI+”特色课程。各高校还积极组建了跨学科教学团队,部分院校引入企业专家强化实践教学,逐步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互支撑、校内资源与社会力量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下一步,市教委将在持续深化通识课建设、完善课程标准、加强师资培养的基础上,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向纵深推进,正式启动“北京高校人工智能微专业”建设工作,引导高校面向产业发展需求,聚焦特定领域,开设由6-8门核心课程组成的紧凑型微专业,为学生提供体系化、强实践的专项学习路径。此举旨在打通从通识素养到专业能力的桥梁,培养更多具备人工智能交叉创新能力的紧缺人才,为首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更为坚实的人才支撑。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武文娟
编辑/李涛

相关阅读
北京首批160套市级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资源上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9-12
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 北京将全面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08
AI通识课突围有方 暑假期间各校紧锣密鼓敲定教学方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11
北京市启动首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师2025年暑期实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08
上市公司积极布局“人工智能+教育”
中国证券报 2025-05-13
北京中小学人工智能应用率达65%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4-02
24学时理论+16学时实验!北航为本科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3-28
北京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方案 秋季开学起开设AI通识课 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3-0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