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笔记体小说《消息》发布 贾平凹:我的书斋在秦岭大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0-29 17:47

10月26日,秋阳下的北京地坛公园方泽轩文博中心热闹非凡,“百草奋兴 群生消息”——贾平凹最新长篇笔记体小说《消息》新书发布会在此拉开帷幕。

《消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小说以黄河晋陕大峡谷开篇,浩荡河水拉开故事的宏大序幕,以天地、生灵、古塔、树木、河流等自然意象和气韵,将传统与现代、天地与世情融为一体,晕染勾勒出一幅斑斓馥郁、灵秀传神的当代“山居图”。六合之内、虚实之间,万物生生不息。本书收入二十余幅贾平凹外出采风时的绘画作品,展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创作采风:愿意走到哪儿就走到哪儿

在发布会现场,贾平凹以几个问题的思考,开启了《消息》一书创作的探讨:“在现代化的全球视野下,中国文学应该呈现一种什么状态?不光在题材上,写法上还有什么可能突破和创造?在人类遇到困境的时期,精神的出路应该在啥地方?还有什么可能?”这是贾平凹在创作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对当代文学发展方向的追问。

谈及创作这部小说背后的采风,贾平凹称:“我确实跑了好多地方,但是跑的都不是大城市,也不是旅游景点,是愿意走到哪儿就走到哪儿,愿意进哪个村子就进哪个村子,愿意敲开哪个农户家门就到哪个农户家门,没有目的性,反正就是随便跑,随便拉话,随便看,基本上就围绕着秦岭这一座山,也围绕着黄河这一条河,就在这个范围内走。”

贾平凹坦言,在这些地方确实也看到了土地上的族类和人群,以及土地的生生不息。走的这些地方,有的是比较先进的、富裕的或者发达的地方,同时也有些是不发达的、不富裕的、比较落后的一些地方,所到之处能看到这里人群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到底是咋回事。

他还表示,自己作为一个写作者,在城市里面待的时间长了,对于乡土的东西都是过去的认识,好多都是概念化了,当实际看到了更鲜活的东西,就有好多启示,好多启发,所以回来完成了这本书。

书名实际上就是大地的气息

活动现场,贾平凹还分享了有关书名“消息”的深意,让作品内核更加清晰。他说,曾有朋友建议书名应为“太息”,因为屈原有“长太息以掩涕兮”,苏东坡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表达,也十分契合书中对“大地生生不息”书写。“但是我想了想,还是叫‘消息’好一点,消息实际上就是大地的气息,气息也就是一股子风,形成风,从大地上刮过。”

这个选择,也暗合了贾平凹一贯“以质朴文字写人间百态”的创作风格——拒绝刻意的文学拔高,只做生活的忠实记录者。就像他和主持人说的:“我的书斋在秦岭大地。”贾平凹不光是一个作家,他更是一个脚踩在大地上的倾听者,一个生长在大地上的书写者。他的文字都是来自大地的“消息”。

邱华栋:回答了中国文学的大问题

《消息》一书出版后,收到了非常多读者对此书喜爱的反馈,中国作协副主席邱华栋在现场拿着这本书说,“它非常适合今天碎片化时代的阅读,因为它是一个笔记体作品,随手一翻,翻到哪一页就读哪一页,就读进去了”;“但是,把全书读完以后我们又能获得一个整体的消息,一种非常整体的经验,这是让我特别惊叹的地方,特别了不起。这本书的书写也呼应了贾老师刚才讲的两个疑问:到今天来讲,中国文学还能做到什么地步?我们文学的意义在哪里?这本书都做了非常有意思的回答”。

邱华栋进一步表示,这部书关注了中华文明所依托的自然万物,透露了大量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的信息。“此外,对于人性、人的命运的丰富,书中每一个篇目都有一个或者几个人物的故事,都是匪夷所思的、特别有趣。”

在这本书中,贾平凹摒弃刻意雕琢的戏剧冲突,始终将目光锁定在普通人身上:他们在黄河滩上的劳作、山林中的自省、时代潮流里的彷徨、人情往来中的坚守,皆被细腻笔触一一记录。正如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的评价,“这部作品‘文字很灵,但灵而不空’。91则文字读下来有清晰的整体感,里面既有历史回响、社会民情、自然生存,也有文化风俗、世道人心与人物命运,这些维度在故事里都得到了充分呈现。”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李涛

相关阅读
众声喧哗的生存图景 贾平凹《秦岭故事集》出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5
评论|张学昕:是写实,也是寓言——评贾平凹长篇《河山传》
当代 2024-03-12
文学|《河山传》 贾平凹突破之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07
文学|贾平凹《河山传》出版发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07
文学|贾平凹:越是有大悲悯,越是要尽人事
中华读书报 2023-12-23
第20部长篇小说《河山传》出版 贾平凹:写作的乐趣在于自在,更在于折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1
贾平凹第20部长篇《河山传》出版 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23
贾平凹《秦岭记》和王朔《起初·纪年》成2023年度海外馆藏数量最多中文图书
中国新闻网 2023-06-1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