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每一个神话故事背后,都藏着一段深刻的民族记忆。经过这个夏天,我非常相信“后羿射日”其实是个地球气候变迁的故事,上古某个时代应该也曾遭遇过极端高温,先民把这段经历编码进神话传递了下来,最终成为我们的精神力量之源。
这个夏天的高温着实凶猛,以往天气再热也很少过40℃,但今年即使河南、山东这些北方省份也连连突破40℃关卡,简直让人怀疑“豫”省是不是又要有野生大象了。因为高温,一些场所变得危险起来,几天前在西宁机场,一名乘客因为摆渡车闷热而晕倒。更早几日,一辆列车因事故空调停止运行,一名男子砸窗通风。
最近因为高温舆情事件频发,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好几起都发生在以往被认为并不太热,甚至还是避暑胜地的地方,比如西宁、青岛,这也从另一面说明极端高温天气的范围和强度都比以前扩大了。
气候在变化,但有时候人的意识却并没有跟上气温的步伐。
比如西宁机场这一事件中,工作人员认为事发时在晚上,温度比较凉爽,且摆渡车上开了空调和窗户,但他没有想到在气温整体上升的背景下,摆渡车上人挤人的状况可能仍会让一些人身体不适。而列车停运事件同样发生在晚上,工作人员在空调停止后打开了所有气窗,并给乘客分发了矿泉水。
这些应对举措在正常气候下可能够了,但在高温天气下就不够了。这些事件提醒我们,我们以往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机制,或许已经难以适应实际,社会治理中应该留出更多的安全冗余空间来防范突发事件。
随着全球变暖加剧,高温将更加频繁。其实高温和台风、暴雨一样都属于气象灾害,但灾害和灾害又有所不同,台风和暴雨这类灾害具有“一过性”,也就是说灾害的力量会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人们的关注度高,也易于短时间内调动各种资源与灾害对抗。
但高温炎热过程漫长,它在整个夏季里持续释放危害,对基础设施和社会治理而言是一场关于韧性的考验,需要我们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要从“风险治理”的高度全方位检视各个环节的疏漏之处。
我们的供水供电这些基础设施,已经准备得很充分了,但现在气候变化又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我们更富人文关怀、更具预见性地细化各项应对措施,首先就是要强化全社会对高温危害的认识,尤其是要把涉及公共场所和劳动者的保障措施做足。将社会治理这张网编织得更细密,任何灾害带来的损失都能降得更低。
《三体》里云天明碍于威胁,只能通过童话故事向人类传递宇宙的秘密。而先民留给我们那些传说,也是想穿越时间的万水千山,向后人传达他们体悟出的生存智慧。后羿射日只有一个终极隐喻,那就是人类通过智慧和勇气,终能战胜任何严酷的环境。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于永杰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