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在京出席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开幕式并致辞。
张国清提到,中国高度重视高速铁路创新发展;将为世界高速铁路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技术、中国方案。
国内外铁路技术人员、企业负责人、政府官员和国际组织代表等2000余人参加开幕式。
今年是世界铁路诞生200周年。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在北京举办,充分体现了中国高铁在世界高铁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引领优势和积极贡献。
几个信息值得关注。
时隔15年
世界高速铁路大会,由国际铁路联盟(UIC)于1992年发起并主办,每2至3年举办一届,是展示和交流世界高速铁路发展成就的全球盛会,是高速铁路技术及运营领域的高层国际会议。
第一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1992年4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该大会还曾在法国、德国、西班牙、美国、摩洛哥等国举行。
2010年12月,世界高速铁路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也是首次在欧洲以外国家召开,主题是“高速铁路承载绿色交通新使命”。
时隔15年之后,世界高铁大会再次回到中国。
从当年的“要切实增强高速铁路自主创新能力”到如今的“树起高铁技术国际标杆”,短短十五载,中国高铁的蜕变堪称奇迹。
翻天覆地的变化,体现在无数个攻坚克难的细节中。
回溯历史的长河,起点并非坦途。1978年,邓小平同志访日期间乘坐新干线列车,当工作人员询问乘坐感受时,他说,“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彼时,中国铁路客运列车平均时速仅为40公里左右,与同期时速达到210公里的新干线高速列车,可谓是天差地别。
融入血脉的不屈品格,是前行的不竭动力。历史的镜头继续快进,迎来了一个个中国高铁的重要拐点。
20世纪90年代,我国铁路装备现代化按下“启动键”,一代代科研人员开展自主关键技术研究逐步攻克业界难题打破国外封锁。
1997年,中国铁路启动第一次大提速,并开始高速动车组自主化研制探索。
2008年,时速35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在京津城际铁路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中国高速动车组开始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2017年,“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上首发运行,标志着高铁发展进入“中国标准动车组”时代,实现了中国高速动车组从“跟随者”向“引领者”的角色转变。
2019年,“复兴号”智能型高速动车组在京张高铁投入运营,中国高铁进入智能化时代。
如今,我国已经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运营场景最丰富的高铁网。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高铁营业里程达到4.8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70%以上,覆盖全国97%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单日开行动车组列车可达10000列,动车组单日发送旅客可达1600万人次,动车组累计发送旅客已超229亿人次。
创新是重要关键词
飞速疾驰在中华大地的列车,也见证了中国高铁从过去引进吸收再创新,到如今推动原始创新、自主创新、集成创新的历程。
2021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乘坐京张高铁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时指出,“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就是高铁,从无到有,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现在已经领跑世界。”
今年大会的主题,就是“高速铁路:创新发展让生活更美好”。
与此次大会同期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会,首次设立了“人工智能”展区,无人机巡检机器人、房建高空作业机器人、铁路水下设备设施检查机器人等智能设备一一亮相。
在此次大会上,全球最快高速铁路列车CR450的模型亮相。
据悉,与CR400动车组相比,它的车体重量减少10%左右,运行阻力、能耗指标分别降低22%和20%,牵引效率提升4%。未来,它将跑出400公里的运营时速,成为世界上运营时速最快的新一代动车组。
目前,CR450已经完成了型式试验部分,后续根据相关要求进行60万公里以及一年的运用考核。
在大会上,张国清表示,中国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为世界高速铁路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技术、中国方案。
“加强技术共享,愿与各国分享中国在高速铁路建设运营方面的经验,共同推动前沿技术在铁路领域广泛应用,以数智化赋能铁路创新发展。”
张国清还提到,深化合作对接,以平等互利为基础,积极发展双多边铁路合作。推进互联互通,统筹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标准“软联通”。服务美好生活,统筹重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实施,更好促进经济发展、增进民生福祉。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孟亚旭
编辑/马晓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