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老年人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专项整治中,商家为规避监管,不断变换营销话术与推广路径,利用私域流量的隐蔽性特点诱导老年消费者购买药品、保健品的新套路。7月2日,市场监管总局和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发布消费风险提示,帮助消费者识破虚假宣传。
面对这些新套路,两部门提示老年消费者要警惕线下引流套路,在购买产品前,还应查验直播间是否公示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或药品经营许可证,核查保健食品是否标注“蓝帽子”标志及批准文号,核查药品是否具备“国药准字”批号。并建议老年消费者选择正规平台和商家进行消费,警惕通过拉群进私域直播间、临时链接等非正规渠道进行交易。必须肯定,这类消费提示对于避免老年人上当受骗十分管用。
从另一个角度看,单纯要求老年人查验资质、保留证据,容易让缺乏专业知识的老年消费者与骗子精心设计的骗局正面交锋。消费提示的善意毋庸置疑,但这倾向于事后补救的防御性提醒。要想实现对乱象根源的精准打击,真正筑牢老年人消费安全的防火墙,必须有比被动应对更前置和更积极的治理方式,将监管的矛头对准直播间“神药”产业链的每个关键环节。
比发布消费提示更紧迫的,是找到这一乱象的根源。从线下“免费送鸡蛋”的引流套路,到私域直播间“祖传秘方”的话术洗脑,再到临时链接交易的隐蔽路径,这条黑色产业链的每个节点都暗藏精心设计的陷阱。一些机构深谙老年人心理弱点,从话术设计到场景营造,从焦虑制造到情感绑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收割”模板。部分商家甚至与某些所谓“健康管理机构”勾结,通过伪造专家头衔、虚构临床数据,将三无产品包装成“救命神药”。打蛇打七寸,整治直播间“神药”乱象,理当以“神药”背后的商家及网络主播为精准打击的对象。
更值得反思的是,谁在为直播间“神药”大开方便之门。主播可以随意使用“包治百病”“根治慢性病”等违规用语,说明平台对私域直播间的资质审核不够严格,对过程缺乏必要的监管。事实上,部分平台为追求流量与分成,对直播间虚假宣传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甚至通过算法推荐将老年人精准导入特定直播间。这种“技术作恶”同样值得防范。
直播间“神药”久治不愈的重要原因,是缺乏精准有力的靠前治理。只有搞清楚谁在浑水摸鱼、谁在大开方便之门等问题,并针对源头和中断环节强力出击,让欺诈牟利的商家得不偿失,并堵死放任直播间“神药”出现的种种方便之门,才能打破治理困局,让老年人远离直播间“神药”陷阱。
文/唐传艳
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