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芬芬书架上,摆放了303个版本的《瓦尔登湖》
◎王静
在众多出版社、书店、画廊沿街云集的上海市绍兴路上,有一家独特的服装店,店主向芬芬收集了303个不同版本的《瓦尔登湖》。
这家店是向芬芬心里的“瓦尔登湖”,也是她为来往路人遮风挡雨的“风雨亭”。
向芬芬第一次知道《瓦尔登湖》是因为诗人海子。很多年前,海子告别这个世界时身边带着三本书,其中一本就是《瓦尔登湖》。因从小就喜欢诗歌和海子,她也去买了这本书,自此深深着迷。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瓦尔登湖,向芬芬也不例外。在她心里,瓦尔登湖是一个组合体,不仅要有书可看,还要有精美的服饰,她更是如愿将其二者融为一体。
向芬芬来自湖南湘西,那是大文豪沈从文的故乡。她酷爱写诗,18岁起也曾四处投稿发表过几篇小说。2006年,她追随着心中执着的文学梦,辞职来到上海,最终她将自己梦想的起点定居在素有“出版一条街”之称的绍兴路,那里沿街云集着众多出版社、书店、画廊……
“当时我就觉得,这条街太神奇了。”向芬芬回忆,自己小时候看过的书、书橱里摆放的书几乎都出自这些出版社。她也想在这条街上寻到自己心中的“瓦尔登湖”,但遗憾的是,自己并非文字行业出身,很难在这里找到心仪的工作。不过很幸运,在影星张国荣生前最爱的汉源书店对面,一家服装店正在转让,向芬芬接了过来。
向芬芬是个不爱折腾的人,就像她的网名“瓦尔登湖”,从QQ用到微信,几十年未曾改过,来来往往的顾客都爱称呼她一声“瓦姐”,向芬芬才索性将店改名为“瓦尔登湖”——她心中向往梭罗那般与世隔绝的生活。
“有一次过生日,我先生送给我60多个版本的《瓦尔登湖》,那是他动员同事们从各个渠道采购来的。”向芬芬印象特别深刻,她一直不停地重复拆书动作,将新书一本本摆在店里的书架上,这份意义非凡的生日礼物也为她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她从喜爱变收藏。老顾客得知以后,去图书馆、去书店或去旅行时,都会自发地帮她找不同版本的译本,现在她的书架上摆放了303个版本的《瓦尔登湖》,其中至少有50本是朋友从世界各地买来赠与她的,有日文版、法文版、挪威文版……现在,每天都会有人为了这些不同版本的《瓦尔登湖》慕名前来,这满架的书籍俨然已经成了很多文艺青年的打卡地。
在这么多版本的《瓦尔登湖》里,向芬芬最喜欢的是徐迟译本,文中梭罗在湖边看蚂蚁打架一整天的情节让她印象最为深刻。这个场景让她回想起小时候经历过的时光是那样美好。“我觉得梭罗笔下的世外桃源和现在生活当中每个人要追求的,是两个不必相同世界:正因为它离我们有距离,大家才更希望有那么一片净土。”
在“瓦尔登湖”沿街的位置,向芬芬增设了一个对外开放的公益书吧,任何人都可以走进来喝茶看书,甚至举办聚会或读书会。这个小木屋是按照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建造的小木屋仿制的,也是她对作者梭罗的致敬。
这一隅天地同样也寄托了她身处异地的乡愁。向芬芬是湘西瑶族人,家乡有座为路人遮风挡雨的风雨亭,是她记忆深处的温暖。她记得自己小时候很喜欢跟着外婆去赶集,到集市需要走很远的山路,每每口干舌燥之时,总有沿街店铺的乡亲们招待她们进店喝茶歇脚。如今力有所及,她也想把这份温度传递出去,为来往匆匆的客人遮风挡雨,给他们提供喝茶小憩的空间。
前几年的一个夜晚,向芬芬晚上点了外卖正准备吃饭,恰好遇到一个因失恋而来沪旅行的重庆女生问路,她盛情邀请女生一起吃晚饭,二人畅聊许久。聊天时,她曾无意提到自己喜欢重庆火锅,女生再次来上海时,给她带了一大包各种口味的火锅料。
“很多事情都是举手之劳,但有时往往一件芝麻大的小事,却能改变一个人对整个城市的印象。”向芬芬还记得很多年前的一个酷暑天气,当时快捷支付还尚未成为流行,一名男士大汗淋漓地跑进店里想通过手机转账兑换100元现金,为生病的妻子买药。她转身便拿出钱递到他手里,还顺手递给他一瓶水。男士双手颤抖地接过现金,声音哽咽地说,他已经跑了好几条马路的店铺,别人担心上当受骗,没人愿意帮他。“他还说自己原本觉得这个城市很冷漠,但我让他觉得上海仍然是一个有爱的城市。”
18年的坚持,让向芬芬连续9年登上腾讯大申网、《跟俞菱逛马路》公众号联合举办的年度小店排行榜,并成为“100位定义上海时尚的人”之一,也为她带来了世界各地的“瓦尔登湖”粉丝。
向芬芬一心守护着自己的“瓦尔登湖”,让它成为为更多人遮风挡雨的“风雨亭”。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静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