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浪潮中,它们不仅是地理位置的简单标注,也是对乡村发展实践的生动概括。2023年,民政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该行动涵盖地名方案编制、命名设标、文化保护、采集上图、信息服务等地名工作的各个环节,致力于提升乡村地名建设水平,推动实现城乡地名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
与时俱进的乡村地名,刻写下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注脚。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旅游等多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这些成就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在精神层面激发着乡村的活力和创造力。地名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吸纳新时代的乡村发展成果,集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力彰显和提振美丽乡村精气神。
置身广袤乡村,一个用心挑选、饱含深意的名字,无疑是对这片土地最好的诠释与致敬。
好地名让人们“记得住”。在命名过程中,要尊重乡亲们的使用习惯与接受度,避免割裂地名与群众认知的内在联系。以“好看、好听、好认”的基本属性,融乡土气、时代感、文化性于一体,有利于激发情感认同,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保护地名文化的良好氛围,在无形中传递积极的价值观与社会正能量。
好地名助村庄“转得活”。特色鲜活的乡村地名,吸引着资源要素汇聚乡村。在产业发展中用好地名元素,释放蕴含其中的经济价值,有助于村庄精准定位,培育打造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公共品牌,为优质农副产品、旅游服务资源推广赋能,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好地名让文化“传得远”。乡村地名往往与当地的地形地貌、历史典故、民俗风情等紧密相连,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乡土情感,是乡愁乡忆的特色文化符号。围绕区域特色,持续打造独特的地名信息数据集合体,讲好乡村地名故事,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文/毛学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