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有一组数据值得关注: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49.7万家,较上年同期增长6.9万家;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350.6万件,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73.7%,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组织体系的建立,则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成败的关键。新时代以来,我国科技创新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日益走向世界科技前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强调更好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产业引领和安全支撑方面的重要作用。
纵观我国知识产权治理历程,实际上是国家知识产权法治逐渐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功能不断释放的过程。随着知识产权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企业创新投资信心日益坚定、知识不断积累,创新成果产权保护、运用需求不断凸显。面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科技创新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服务各方面因势利导,不断强化和优化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功能。伴随着“十四五”规划实施进入收官阶段,知识产权强国阶段性任务目标扎实推进,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在不同层面得到凸显和强化:科技领军型企业持续发展壮大,2024年中国企业500强有效专利总数202.97万件,比上年增长7.66%,其中发明专利88.96万件,增长19.67%;中小微企业创新呈现出量质齐升的态势,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已超过14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1.5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量32.74万项,占全国企业发明专利总量的11%。在此背景之下,企业已成为破解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首台自主研制15兆瓦重型燃气轮机——“G15”在四川德阳总装下线,C919大型客机交付运行,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走在全球前列,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消费级无人机占据一半以上全球市场……这些都是我国企业创新地位能力提升的精彩缩影。
我国创新体系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元力量组成,过去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联系不畅,科技研发与市场需求疏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低,是我国科技创新领域一直以来的难题。在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企业集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者、组织实施者、风险承担者和商业价值实现者等多重角色于一身,是提升成果转移转化效率的关键主体。因此,“十四五”规划专门将企业作为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重点内容加以部署,随着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从创新主体、创新产业、产品应用等层面全方位布局专利转化,推动我国专利产业化率连续五年稳步提升。据统计,2024年我国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53.3%,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其中,中、小、微型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分别达61.4%、57.8%和36.7%,创“十四五”以来新高。通过强化企业的需求牵引作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也有力地化解了过去多元主体协同低效、重复研究、成果难转化、收益分配激励不相容等制约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的痛点。
企业创新引领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发挥不仅在于充分展现个体创新能力,更在于发挥创新协同和辐射作用,带动上下游产业、区域的创新发展。目前,我国创新产业集群化成效已初步显现,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预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通过知识产权产业化运营机制的不断完善,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和效能将以“乘数效应”得到体现,带动整个产业链的集聚创新,在全球竞争中实现价值链的持续攀升并有力保障国家产业安全。
文/马一德(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特聘教授)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