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艺术家卢贝娜·希米德在中国的首次个展——“卢贝娜·希米德”于1月18日至4月27日,在北京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呈现。
卢贝娜·希米德是英国 80 年代黑人艺术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她自80年代起便致力于在多样的媒介中重述黑人群体经验,并以非裔离散社群的历史创伤挑战主流历史叙事。希米德曾在伦敦、纽约、洛桑等世界各地举办展览,其作品被伦敦泰特美术馆、科隆路德维希博物馆、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等多个公共收藏所收藏。希米德于2023年获得玛丽亚·拉斯尼格艺术家奖,本次展览正是以此为契机举办。
作为希米德在中国举办的首次个展,本次展览全面回顾了她横跨近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的主要阶段,囊括了涵盖人形立牌、 复绘的物件、 肖像作品以及声音装置等多媒介的重要创作,包括《时髦的婚姻》、《金钱的命名》、“B计划”系列以及最近聚焦街头商贩的一系列作品。通过1980 年至今创作的19组(件)重要作品,本次展览展现了希米德如何在多维的绘画与装置中深入探索黑人群体的经验、历史和身份。
希米德早年学习戏剧舞台设计,并对绘画媒介的物质性与表演性有着深切关注。希米德的作品超越了单纯的绘画再现, 她通过丰富多样的象征语言和文化元素的重构赋予作品以强烈的戏剧性特质。真人大小的人形立牌、经过复绘的日常物品、与玛格达·斯达瓦斯卡共同创作的声音元素,一同营造出令人沉浸于其中的空间感。
本次展览还重点呈现了希米德在现成物上绘画的创新实践,展现她如何以复绘的方式重构黑人历史叙事。例如,在《难以下咽:兰卡斯特晚宴服务》中,艺术家将殖民时期通常为上层阶级所使用的瓷器餐具转化为黑人历史的微型纪念碑。在“宴席车” 系列作品中, 木制手推车如同戏剧道具般被置于展厅之中,象征迁移与记忆。
在希米德的肖像绘画中,画中的人物看似来自特定的历史瞬间,但其实大多是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虚构和想象召唤而来。 希米德重新构想的黑人肖像化身为复杂且具有自主叙事的主角, 挑战并拓展了西方艺术史中大尺幅全身肖像主要用于描绘王侯将相光辉形象的传统。例如,在《五段对话》中,穿着时尚的黑人女性优雅地站在门前,姿态从容,随时准备与人交流,宣示她们的在场。
在近五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卢贝娜·希米德凭借其富有表现力的作品,逐渐成为当代艺术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声音。她的作品探索了关键的社会性议题,以及围绕着黑人历史和身份所展开的对话。本次展览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位先锋艺术家的契机。人们可以通过希米德挑战既有叙事的多元创作,领略她对殖民历史、文化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并沉浸于她塑造的细腻而有力的艺术世界。
供图/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文/实习生 毛羽丰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磊
编辑/弓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