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和的成长与易烊千玺的蜕变
北青艺评
2025-01-05
+ 关注

“疾病是生命的阴面,是一重更麻烦的公民身份。”《疾病的隐喻》一书开篇,苏珊·桑塔格就点破了疾病之于个体的双重底色。

我们在银幕上看到过形形色色的疾病。疾病叙事关乎个体生命,又常常与其他事物勾连,比如浪漫化的悲情,抑或现实与历史的隐喻。关于脑瘫患者的电影,国产片里并不多见,以余秀华为主人公的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算是其中佳作。电影《小小的我》进一步聚焦脑瘫患者,以少年刘春和的成长故事去直面生命的阴面、拆解亲密关系的纠葛、应对现实世界的困难。

直面身体的残缺

影片的讲述始于身体的特写:老旧居民楼的楼梯,穿着凉拖的双脚在缓慢而艰难地拾级而上,前景中的栅栏恰如枷锁。在这个镜头里,刘春和没有露出真容,他踉踉跄跄的被围困的人生,却已展露无疑。

如同中文片名《小小的我》和英文片名《Big World 》(大世界)所揭示的那样,这是一部寻找自我的故事,也是讲述个体与世界相处的故事。

姿势异常、行动迟缓的身体,是刘春和与生俱来的标记。除此之外,他还要时常遭遇“脑瘫患者就是智力低下”的误解。与那些在人生某个阶段猝然而至的疾病不同,刘春和面对的是一份经年累月的残缺,是无法逃逸的命运。

导演杨荔钠以纪录片创作起家,《小小的我》延续了她一贯的影像风格:喜欢手持跟拍,聚焦日常生活,尽量降低戏剧性与类型化色彩。影片没有太过强烈的戏剧冲突,而是把核心放在对身体的呈现上,毫不避讳、不厌其烦地展现着刘春和身体的残缺:蜷缩的手脚,扭曲的面目,艰难的吞咽、发声与行走。这种展现并非自上而下的凝视,而是一种写实的、平等的注视。

我尤其喜欢影片对于他行走姿态的反复描画,其中有两幕令人印象深刻:一幕是他夜晚在家中踱步,逆光中留下一抹摇曳不定的剪影,如同黑暗中的舞者。另一幕是他独自过马路,穿行于熙攘车流之间,以跌跌撞撞的步伐去直面摇摇晃晃的人间。

《小小的我》不仅呈现身体,还塑造了一系列与身体有关的意象。曾经收养的三只脚猫咪,无疑是刘春和的化身;门后被海报遮盖已久的镜子,意味着他曾经无法正视自我的残缺。刘春和儿时躲进行李箱,偶然听到了父母关于自己的讨论,让他后来养成怀抱人体骨架模型蜷缩在行李箱里才能安然入睡的习惯,显然是一个返回子宫的隐喻。他是如此地渴望重回母体,再造骨骼,如蝉脱壳,重获新生。

亲密关系的纠葛

《小小的我》是一部散文化的电影,情节较为粗疏。主线讲述刘春和加入外婆的老年合唱团,去应对即将开始的演出任务。副线则是母亲临产、刘春和在等待高考录取结果的同时应聘各类兼职,其间又夹杂了刘春和与雅雅的一段无疾而终的情感故事。

2013年至2022年的十年间,导演杨荔钠完成了自己的“女性三部曲”——《春梦》《春潮》《妈妈!》。她的电影常常聚焦身为母亲的女性,展现代际间的观念隔阂与情感纠葛。例如电影《春潮》中,母亲纪明岚数十年来对曾经风流的丈夫满怀怨恨,并以专制强硬的方式将这种怨恨灌注到女儿郭建波身上,外孙女郭婉婷则生活在二者的夹缝中。三位血缘相连的女性,活成了彼此疏离的孤岛。

杨荔钠的创作意图不只在于描画代际关系,而是常常将其作为观察社会与时代的切口。她的多部电影里,家庭情感的表层之下,时代是隐性的主题。《春潮》中,母女两代人的隔阂背后是时代的斫痕。《妈妈!》中,女儿冯济真患上阿尔茨海默症,却由此触发了遥远的历史的回声。

相较之下,《小小的我》对于亲密关系的表述更加温和,同时也暂时搁置了朝向历史的目光。不过,影片仍然借助母女关系、母子关系、祖孙关系、友情关系等,来剖解亲密关系里的爱与恨、温情与残忍、喜悦与怨怼。

影片不回避人性的弱点与亲密关系的陷阱:母亲陈露有对刘春和桎梏般的爱,也有想要再生一个健康宝宝的“自私”;外婆年轻时的自由无羁,使其缺席了陈露的成长时光;女孩雅雅好奇刘春和的特殊人生,但又怯于和他一起迎接整个世界的凝视;至于那出现过寥寥几次的缄默父亲,似乎只是刘春和人生中冷淡的旁观者。影片令人体会到,有时候,乐与痛正是亲密关系的一体两面。

有趣的是,《小小的我》展现亲密关系的纠葛,但并不试图给出明确的解法。影片虽然最后设定了刘春和如愿被师范录取,接纳妹妹、重回家庭的圆满结局,但自始至终并没有让纠葛重重的母子二人达成真正的和解。片中刘春和病床前的母子和解仪式实质上是一次单向度的、不平等的诉说:母亲尽情地剖白她的内心、诉说她的苦楚,但刘春和因为声带受损,无法发声也没有回应。

这种处理方式既逃离了家庭伦理片惯用的和解套路,也符合亲密关系的本质:情感并非一道是非题,无人可以勘破爱的真相。看清并接纳这一现实,才是刘春和真正的成长。

他者启蒙下的成长

自我的成长总是要以他者为前提。我们总是活在别人的目光里,与那些神秘的、诱惑的、可爱的、可憎的他者相互凝视。片中,刘春和的成长始于走到现实世界里迎接他人的目光。有趣的是,他精神意义上的长大成人,是一个以女性为参照、被女性引导的过程。

外婆陈素群将刘春和带入老年合唱团,一个残疾人和一群老年人相互慰藉,一处歌唱。外婆虽然时常遭遇诈骗,但却有一个不拘俗常、悠游自在的灵魂。她坚信刘春和的正常与优秀,引导他勇敢地去展示自我,去正视与回击冷眼与偏见。

如果说外婆帮助刘春和更好地去应对自我与世界的关系,那么不期而至的雅雅则触动他去处理与自我的关系,正视自己的身体与爱欲。片中的两次梦境都与雅雅有关:第一场梦里,刘春和畅想与雅雅在草地奔跑;第二场梦里,刘春和在雅雅的帮助下撕开后背的薄膜,完成蜕变。虽然影片对于这段情感的讲述有些突兀,雅雅的人物背景构建也过于含混,但好在不落俗套。

成长或许需要他人的引导,但其中的艰辛与酸楚别人却无法感同身受,只能自己品尝。影片以一段吞食糖果的长镜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刘春和的人生崩溃时刻:以为在咖啡厅找到了工作与尊严,实际上只是公司营造慈善形象与获取税收优惠的“工具人”;为母亲精心准备了糖果,得来的是她孕后无法吃糖的消息;与雅雅开心同游,却最终目睹她消失于人海。此刻的刘春和面对的是工作、家庭与爱情的共同挫败,但这段灵魂的黑夜,只能靠自己的坚韧熬过去。

影片结尾,刘春和与外婆来到河边,安放猫咪的骨灰,也告别曾经的自己。此刻的他脱去童趣服装,变成大人模样。曾经潮湿角落里无人问津的苔花,终于绽放出牡丹的欢颜。有趣的是,导演杨荔钠再一次选择以“水”的意象作为结尾。《春潮》结束在流淌的潮水间,《妈妈!》的片尾,母子二人在海边相拥。杨荔钠钟情于水,赋予了澄澈的、包容的、柔软的、自由无碍的水以涤荡过去、开启新生的力量。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小小的我》里,主演易烊千玺奉献了他从影以来的最佳表演,让整部影片像是他光芒四射的独角戏。偶像与演员的区别在于,前者要以特定的人设满足粉丝的情感投射,后者要以各异的角色带领观众去体验不同的人生。

片中,易烊千玺褪去了偶像的包装,将刘春和混杂着自卑与孤傲、绝望与憧憬、怯懦与坚韧的性格演绎得令人动容,让观众真切地体味到再破碎的个体也是完整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小的我》既是刘春和的自我成长,也是易烊千玺的人生蜕变。

文 | 李宁

编辑 | 陈凯一

相关阅读
易烊千玺饰演脑瘫少年,这到底是种什么病?
医学微视 2025-01-11
让“小小的我”被看见,才是这部影片的最大意义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1-02
贺岁元旦档片单发布,观众影人共庆“电影观众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25
《小小的我》官宣定档12月31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09
《小小的我》东京国际电影节首映 易烊千玺演刘春和感动观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03
《小小的我》入围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5
“CHC影迷电影”频道隆重启播 易烊千玺担任形象大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6
《小小的我》首发海报 易烊千玺诠释黑白之间的生命鲜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