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申遗十周年·非遗守艺人》之二:刻刀上的运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29 11:22
								
		
		
		
		
				
			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北京青年报记者探访通州大运河畔的非遗传承人,感受千年运河水滋养下的文化内涵与魅力。骨雕,是以牛骨、驼骨等原材料为载体的雕刻艺术,距今已有近10万年的历史。通州骨雕第三代传承人陈道清手中的刻刀,描绘出大运河畔的童年记忆,更雕刻出弦歌不绝的传承责任。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吕安琪 张静雅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畅 吕安琪
编辑/张静雅 傅辰林
相关阅读
    	    	
    		
			陈超:《柳孜沉钩 运河拾遗——陈超谈大运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15
			运河市集亮相漕运码头  京杭非遗“对话”大运河畔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5-29
			视点|白孔雀艺术世界四十周年 非遗集市开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3-21
			《大运河申遗十周年·非遗守艺人》之四:指尖上的运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31
			《大运河申遗十周年·非遗守艺人》之三:珐琅里的运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30
			《大运河申遗十周年·非遗守艺人》之二:刻刀上的运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29
			《大运河申遗十周年·非遗守艺人》之一:号子里的运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28
			视窗 | 义乌中欧班列开行十周年
				新华社 2024-11-19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