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家底全面摸清: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获取经济总量、结构、效益等关键指标信息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12-27 14:37

历时两年多,经过全国210多万普查人员的共同努力,中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采集、审核和汇总评估工作顺利完成。普查全面摸清了我国经济家底,客观反映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的进展,获取了经济总量、结构、效益等关键指标信息。12月26日,国新办举行发布会,介绍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有关情况并回答社会关心的问题。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中国经济普查每5年开展一次,分别在逢3、逢8的年份实施,2023年开展的是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

“普查全面摸清了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家底,反映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效。”国务院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说。

看单位情况,2023年末,全国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3327万个;产业活动单位3636万个;个体经营户8799.5万个。

看从业人员,2023年末,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4.3亿人,增长11.9%,其中女性从业人员1.7亿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6亿人。

看资产负债和营业收入,2023年末,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1439.1万亿元,负债合计975.4万亿元;2023年,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442.6万亿元,比2018年增长50.2%。

数字经济和新兴产业方面,2023年末,全国共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法人单位291.6万个,从业人员3615.9万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8.4万亿元。全国共有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5.3万个,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2.5万亿元。

康义介绍,普查结果显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单位数量大幅增加,吸纳更多从业人员;企业资产规模不断壮大,营业收入较快增长,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多方面呈现积极变化

与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相比,中国经济发展发生哪些变化?

“在规模总量、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安全保障、绿色转型等方面都呈现出诸多的积极变化,展现出稳固的基础、强大的韧性和巨大的潜能。”康义表示。

发展的基础更牢。普查后,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接近130万亿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5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在30%左右,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大增长源。

发展的结构更优。服务业经营主体大幅增加,成为支撑经济增长、促进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力量。202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6.3%,比2018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以上。制造业保持较快发展。2023年末,制造业法人单位的资产总计达到151万亿元,增长41.7%。

发展的动能更足。企业的创新研发势头强劲,创新成果大量涌现。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发明专利申请量比2018年增长了65.1%。产业高端化发展步伐加快。2023年末,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数量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比2018年末提高了2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数量占规模以上服务业的比重超过1/4。

发展安全保障更强。2023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首位,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产量较快增长。能源供应充足,2023年,原煤产量达到47.2亿吨,原油产量达到2.1亿吨,发电量达到9.5万亿千瓦时。粮食安全也得到有力保障,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高质量发展步伐坚实

康义介绍,5年来,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还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上迈出坚实的步伐。“五经普的数据充分展示了我国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的沉甸甸的成绩。”

协调发展呈现出新格局。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2023年末,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的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19.1%,比2018年提高2.4个百分点。区域重大战略有效实施,经济聚集效应继续显现。

全面绿色转型展现新气象。得益于超大的市场规模、完整的产业体系、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充分的市场竞争,中国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逐步形成中国新的优势产业。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为全球绿色发展贡献了可持续的力量。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单晶硅、多晶硅等绿色产品产量快速增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新进展。5年间,中国就业规模持续扩大,民生保障扎实有力。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居民服务、文体娱乐等行业快速发展,更好地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要。2023年末,全国共有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87.6万个。

“除此之外,5年间,我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全面放宽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发展的动力活力得到了进一步激发。”康义说。

文/李婕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