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劳动教育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光明日报 2024-12-20 09:45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应“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新时代高校提升劳动教育质量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应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将劳动教育贯通高等教育各阶段,注重一体化培养

高校人才培养包括本科与研究生两个时期,从完整培养周期来看,这两阶段既相互连贯又各有侧重。将劳动教育贯通高等教育各阶段,需要系统规划、宏观把控,同时也要分层分化、精准施策。

明确劳动教育目标是一体化培养的前提。劳动教育的目标是着眼于提升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需依据本科或研究生不同阶段的特性设定具体的分目标。本科阶段侧重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并养成劳动习惯,提升综合素质,树立正确劳动观。研究生阶段的劳动教育着重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与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将劳动实践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通过参与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国际交流等活动,不断拓展前沿交叉视野,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构建本研一体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关键。在高等教育各个阶段,劳动教育在教学内容上都应体现时代性、实践性与创新性,既应保留传统劳动形式,如手工技艺、农业生产等,让学生在传统劳作中体悟艰辛,培养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又要紧跟时代步伐,引入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新型劳动形式,让学生触摸科技前沿,感受时代脉搏,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在教学管理上,建立跨阶段课程衔接机制,明确本科与研究生课程的层次性与互补性,形成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确保两者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系统、递进的劳动教育体系。

考核机制与评价体系是检验劳动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尺。在考核机制上,应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在课程中的平时表现,全面追踪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成长轨迹。结合不同学段的综合考核与素养监测,对学生的劳动技能掌握程度进行量化评估。引入自评与互评机制,通过撰写学习日志、心得分享、互评团队合作贡献等方式,促进自我认知与成长。在评价体系上,构建多元立体的评价标准,保证量化指标与质性评价并重,既关注劳动成果的量化指标,也重视情感态度等软性能力的考察。设定差异化的评价标准,对基础的劳动技能,侧重于技能操作的熟练度与准确性;对创新劳动项目,侧重创意、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全课程体系,强化思政引领

在高校全课程体系中融入劳动教育,需要深入挖掘专业课教学中的劳动元素。一方面,高校需开展常规化劳动教育培训,强化各专业教师适应并运用劳动教育的主体自觉,提升其在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的主动思维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搭建劳动教育研修平台,将劳动教育能力纳入教师发展体系,自主培养与吸收引进劳动教育专门教师双管齐下,通过专业指导、集体教研、优课共建等形式,高效整合“专+精”资源,构建在专业课中融合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

强化思政课对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思政课上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劳动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劳动对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意义,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思政课上,劳动教育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活水,从吃苦耐劳的民族基因中增强劳动意识,培育劳动素养;以革命文化为精神滋养,融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从革命故事中阐释奋斗精神,善用红色资源培育劳动精神;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内在支撑,从中国发展进步的重大成就中领悟劳动价值,深化“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念。

重视课外实践提升劳动技能的作用。课外实践要求学生身心参与、手脑并用,在尝试与创新的过程中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劳动技能,促进全面发展。高校应积极搭建校内校外实践场所。结合学科特点,通过实习实训、专业服务、校园创新创业等活动,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劳动成果。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借助本地优势实现资源开放共享。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实验基地,接轨市场需求,为学生实践活动提质增效。此外,注重构建完善劳动教育课外实践的支持体系。通过政策保障和资金投入等方式支持实践活动,确保活动顺利开展。注重创新实践活动模式,打破学科壁垒,设计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确保劳动教育目标的达成。

将劳动教育渗透学生生活各方面,注重过程育人

通过劳动教育多维度锤炼学生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应注重提高其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加强学生在校日常生活劳动。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体认劳动的本真价值,是实现劳动教育深度内化的关键,有助于在提高学生个人素质和生活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其自律意识及自立自强精神。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推进劳动教育。将内务整理、卫生清洁等劳动任务纳入日常行为规范,并设立严明的公共生活标准,通过定期评价与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自律意识与责任感,使之在劳动中学会自我管理。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渗透劳动教育。举办各类主题讲座,如劳动模范分享会、劳动故事宣讲竞赛等,让学生在聆听与互动中内化劳动精神,将其转化为日常的行为自觉。通过多元活动设计,如技能竞赛和成果展示,融合传统劳动技能与现代科技创新,既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与创新思维,又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乐趣与价值,使劳动教育与时俱进。通过开展“创意工坊”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劳动之美,提升劳动素养。引导学生参与服务性劳动,拓宽学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志愿服务等公共服务的渠道,使之在服务他人、贡献社会的过程中,深化对劳动价值的认识,形成积极向上的劳动态度。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网络,充分利用宣传栏、文化墙、官微等线上线下平台,加强劳动价值观的普及宣传,使劳动精神与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围绕学年培养目标,设置劳动周或劳动月,并结合重要节日开展主题活动,使劳动教育更加生动有趣。

文/杨荣、颜梦淇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提升生活技能,首先须重视劳动教育
光明日报 2024-05-24
将节日与劳动教育巧妙融合起来
中国教育报 2024-05-15
劳动教育关键在“育”
中国教育报 2024-01-10
农事体验:行走中的劳动教育课堂
中国教育报 2023-06-16
“爱上劳动吧”白家庄小学举行2023劳动教育成果汇报特别行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26
高校劳动教育已然广泛开展 还需关注哪些新问题
光明日报 2023-05-02
高校劳动教育已广泛开展,还需关注哪些新问题?
光明日报 2023-05-02
劳动教育要奏出时代的强音
中国教育报 2023-03-0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