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国民议会选举第二轮投票现场
7月8日,法国第二轮国民议会选举水落石出,总统马克龙所属的中间派阵营“在一起”与左翼联盟“新人民阵线”成功完成历史性阻击战,挫败共同政敌极右翼“国民联盟”,使之无缘单独组阁且席位屈居第三,逆转其一周前首轮选举的领先优势。尽管如此,议会势力三分天下的法国将进入总理难产、总统难干、议会难议、前程难定的阶段,以至马克龙缺席在华盛顿举行的北约成立75周年纪念峰会开幕式。
据法国内政部最终统计,第二轮议会选举结束后,法国政坛三大力量重新排定座次,首轮一马当先的“国民联盟”占据143个席位而名列第三,首轮排位第二的“新人民阵线”获得182个席位而擢升第一,首轮排第三的“在一起”斩获163席而跃居第二。
这一戏剧性结果归功于“在一起”与“新人民阵线”采用传统的“共和阵线”阻击套路,即在第二轮选举中,排名第三的两派候选人主动弃权,将选票集中于非“国民联盟”阵营候选人,进而轻松挫败极右翼夺取议会多数席位的图谋。这番操作使得首轮选举后原本311个三方竞争区压缩至不足百个,共有217名反“国民联盟”议员候选人主动退选而参与阻击战。
尽管“国民联盟”领导人若尔当·巴尔代拉谴责两大对手联手做局为“可耻联盟”,但是,本着“两害相权取其轻”和“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之原则,“在一起”和“新人民阵线”精诚团结并合理利用规则,扳倒民族主义和疑欧主义极右翼势力,在右风强劲的今日法国和欧洲,维护了建制派传统理念和荣誉,也让忧虑欧盟前途不保的悲观主义者长吁一口气。
不过,虽然击破了极右翼力量单独组阁的梦想,但法国内政外交并非“轻舟已过万重山”,而是进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雾地带,甚至可能驶入风高浪急的“百慕大”水域。舆论普遍认为,马克龙弄险挫败极右翼势力主政攻势,但也“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提前失去了议会主导权和行政便利性,很难在内政外交方面再有建树。
首先,新总理难产或频繁换人是个大概率事件。由于没有任何主要党派控制单独组阁所必需的289个议会席位,马克龙所在党团须与“新人民阵线”组成联合政府。由于两派政治主张差距不小,尤其是马克龙阵营与极左翼“不屈的法兰西”政见相左,外加极右翼势力反对和掣肘,恐怕很难推出各方都满意且获得议会多数批准的总理人选,内阁将频繁倒台或更替。
其次,马克龙第二任总统期限尚有三年,但再也无法“一手遮天”。法国实行总统议会制或曰半总统半议会制,即由总统和议会分享权力,议会第一大党或党派联盟推举的总理,再与总统分享内政决策权。此次博弈后,马克龙阵营不仅失去原有的250个相对多数议席优势,还降格为第二大党,这意味着他不仅很难像以往那样独专内政外交,还不得不向议会其他主要伙伴或对手做出妥协,进而铁定成为“跛脚鸭总统”。
其三,法国议会既然已三分天下,分裂、对峙、拆台将成为新常态。因为左中右三派政策差异明显甚至完全相左,势必在很多重大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相互干扰、彼此倒灶将使议会陷入议而不决、名存实亡的“悬浮”状态。受宪法所限,马克龙只能在大选一年后再次解散议会,因此,立法机构群雄逐鹿和鸡同鸭讲的局面,将导致内政外交双轮原地空转难以前行。
其四,“国民联盟”夺取总理府功败垂成,但这是极右翼势力取得里程碑式胜利前提下的缺憾,预示着它正在积累势能并向质变方向螺旋前进。极右翼力量首轮议会选举即创造多个新纪录,表明法国民主主义和欧洲主义基本盘已被动摇。极右翼力量第二轮选举遭挫败,完全是传统选民惊恐于极右翼太过强劲而改变主意所致,但不代表他们未来不给极右翼政党以主导国家变革的新机遇。
法国议会选举暂时画上句号,但法国未来却变得难以预测。法国极右翼力量未能取得完胜,但欧洲右翼势力正在空前枝蔓做大。从这个角度看,右翼势力强劲,右翼风潮漫卷,绝非西方世界一国一地之势,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变革性和颠覆性政治潮流,也折射出西方治理之败和求新求变之民意日益强盛。
法国议会选举落幕次日,法国“国民联盟”和匈牙利青年民主主义者联盟等12个欧洲国家右翼党派宣布,将在欧洲议会组建新党团“欧洲爱国者”并推举“国民联盟”领导,声称将“代表欧洲各国千百万公民的希望,他们珍视自己的身份、主权和自由”,甚至发誓致力于“夺回机构领导权,调整政策,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服务”……
极右翼党派在法国取得前所未有的大胜,极右翼党团在欧洲也采取前所未有的联合态势,无疑成为法国议会选举的高潮所在和关键变化所在,也许预示着欧洲已不再是传统欧洲,尤其不再是建制派主导的欧洲。
文/马晓霖(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
摄影/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