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学馆热方兴未艾,智能化让文学“触手可及”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3 16:49

去年10月28日,浙江文学馆正式对公众开放;今年5月1日,广东文学馆将开馆;明年,上海文学馆将建成,首设的“馆中馆”巴金图书馆有望今年底向公众开放……全国省级文学馆陆续开放的好消息一个个传来。和传统文学馆不同的是,新建的文学馆,越来越注重文学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及沉浸式阅读文化空间体验,让文学不再高冷,变得接地气、有温度,让读者触手可及。

现象:浙粤沪三省市文学馆陆续建成

浙江文学馆位于浙江省之江文化中心,与图书馆、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及之江文化中心公共服务中心一起,组成浙江省内体量最大的现代复合文化综合体,也是目前国内规模仅次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单体文学馆。浙江文学馆内设中国新时代文学大数据中心和当代儿童文学创作研究中心,共有9个展厅,其中6个主题展厅、3个临时展厅。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蒋述卓近日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广东文学馆将于今年5月1日开馆。 “广东文学馆建筑面积有28000多平方米。目前展陈内容已经确定,正在抓紧布展。届时将成为粤港大湾区一个重要的文化地标。”据介绍,广东文学馆坐落于广州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与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三馆合一”,筑就珠江边文化巨轮。

位于上海虹口区武进路439号的上海文学馆尚在建设中。上海文学馆地上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由扆虹园等三幢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及一幢新建建筑组成,将通过文学作品、作家生平、文学活动等载体,呈现上海独特的城市文学景观,描绘传统文学、五四新文学、左翼文学、通俗文学存在于上海这个伟大母体的丰富性。

观察: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带动文学馆建设

除了上述浙、沪、粤三家省级文学馆,位于北京的中国现代文学馆是国内最早、世界上最大的文学类博物馆。此外,全国还有河北、天津、辽宁、黑龙江、山东、内蒙古、江苏等地文学馆,以及湖南现当代文学馆、云南文学艺术馆等18家省级作协或文联系统管理的文学馆。

对于近些年省级文学馆相继建成这一现象,一位文博业内人士分析,这与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的大背景分不开。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进入博物馆,希望通过博物馆展出的文物和艺术品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体验,从而推动各地文学馆的建设——这几年新成立的文学馆都具备博物馆的性质。

这是现代浙江作家经典作品场景体验展,里面就有戴望舒的《雨巷》沉浸式场景体验2.jpg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则说,“文学馆建在省文化艺术中心,可以更好地与其它馆一起享受地方政府文化艺术资金扶持,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时也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当地公共文化设施集约化一体化发展功能,共同成为当地文化地标。”

上海文学馆最终选址虹口,是因为这里曾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群星璀璨之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丁玲、柔石、施蛰存等大批作家在虹口工作,鲁迅的最后十年在此度过,茅盾的笔名在此诞生。对此,上海市作协副主席孙甘露表示,“一座新的文学馆的设计建造,正是以建筑形式回应了诞生孕育这批作家的城市记忆。”

体验:大数据智能化让观众触手可及文学

值得一提的是,文学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及沉浸式阅读文化空间体验是当下一些新建文学场馆的最大亮点。就在日前,记者走进浙江文学馆四楼的数字体验厅,进行了一番体验。

很多人对文学最早的接触和最深刻的印象,往往来自于语文教科书。在展厅“从一本书说起”展项里,既有朱自清《背影》里对父亲的深情记忆,也有鲁迅《故乡》里挽留不住的乡愁。观众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参与“您最难忘的课文”投票。观众的选择不断丰富这一展项。与此同时,馆方也随时根据投票结果,更新体现当月点击量最高的课文选项。

记者探馆当天,正是著名词人李清照的生日。这天的屏幕上,展陈李清照的生平大事件年表、发表的作品及她的文友关系图谱等。观众可点击、浏览相关内容。

展厅内的“对话文学之树”则是我国首个文学大模型的智能化应用。观众只要喊一声“文学之树”,就可以与它对话。记者现场提了“鲁迅喜欢吃什么?”“鲁迅兄弟失和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得到的答案跟有关鲁迅生平研究学术论著里的内容差不多。

此外,浙江文学馆里还有多个浙籍文人的作品沉浸式体验空间,吸引观众打卡体验。比如根据诗人戴望舒的《雨巷》等诗作打造的四季风景体验空间,通过声光电的变换效果,让观众将春季江南雨巷、秋季金黄色原野美景尽收眼底,还有相关诗句出现在屏幕上——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北京青年报记者还了解到,今年年底开放的上海文学馆之巴金图书馆,所建设的巴金生平活动事迹数据库、著译全文数据库、著译版本数据库、手稿库、影像库、藏品库、巴金与同时代人数据库等将提供线上和远程服务——智能化,将让这个全世界最完备的巴金数据资料中心服务更多的读者。

在文学名句展览前打卡,参与读者留言3.jpg

趋势:数字化赋能推动文学馆高质量发展

文学馆大数据智能化的背后,是国家相关政策的驱动。2022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同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在此背景下,2023年度全国文学馆联盟年会就以数字化赋能推动文学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全国文学馆联盟秘书长王军指出,未来联盟将在融通全国文学数字化资源、推进文学主题大数据平台搭建、增强文学和科技创新互联互通,以及依托互联网平台以数字化技术助力文学内容的展示与传播等方面持续发力。

王军介绍,在建设文学主题大数据平台方面,将分批次将文学馆、纪念馆、故居旧址等的陈列品、出版物、音视频等进行高精度数据采集,按照国家文化大数据库体系统一标准进行结构化存储,并以历史事件、文学人物、感人故事为线索,对相关数据进行专业化标注、关联,融通全国文学文献数字化资源。

全国文学馆联盟还将积极引导、鼓励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北斗等现代信息技术,让传播方式与传播内容相得益彰,增强文学馆相关活动的趣味性、互动性、体验性,使文学资源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学价值更加全面、丰富、巧妙地展现出来。

相关报道:全国首个文学数字体验厅是如何建成的?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乔颖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