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时,王建刚清楚,每年这个时候,就是陵园最多人来的时候。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安葬着25048名红军烈士,这里是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其中,无名烈士有17225名,他们没有留下任何信息,墓碑上,只有一颗殷红的五角星。
1934年1月,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迁入四川通江县王坪村,红军将士一路跋山涉水,把受伤的战友转运到这里。后来,很多重伤的红军战士长眠于此。
“几十年前,我从父亲手里接过这个扫把,现在,我的儿子们也逐渐接替我。”从1935年起,王坪村村民王建刚一家三代常年义务守护着这里的先烈们,如今已经72岁的他隔几天仍然会来陵园一次。
接力:父亲临终嘱托不要忘恩
“红军来到这里时,我父亲才八九岁。”王建刚说,父亲经常向他讲小时候和红军的故事,他们对老百姓很好,帮着劈柴、做农活,还打土豪、分田地,父亲觉得红军是老百姓的好部队,毫不犹豫地加入了童子军。
对父亲来说,追随红军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信仰。他那时候已经会认字,还给红军站岗、放哨,给伤员熬药。
“当年红军北上的时候,父亲正在送信,回来的时候,红军已经走了两三天了,当时交通不便,就这样和红军失联了。”王建刚说,父亲痛哭了一晚上,就像失去亲人一样。
王建刚知道,父亲心中始终思念着红军。过去这么久,父亲经常一个人来到这个红军烈士陵园,在先烈们的坟前扯扯草、扫扫叶子,时不时对着这些墓碑默默地流泪,自言自语说些旁人听不清的话。
直到父亲76岁那年生病住院,医院发了病危通知书。“他有天精神很好,让我扶他到了陵园,坐在台阶上他就说,‘孩子啊,我老了,走不动了,你要经常来这里给他们扯扯草、扫扫叶子,你不知道,他们为了我们的好日子,受尽了痛苦的折磨。’”
父亲告诉王建刚,由于缺医少药,他曾亲眼看到红军战士的伤口化脓、溃烂、流脓血、生蛆,骨头都露出来了,医务人员束手无策,他们一个个只能强忍着痛苦离去。
“我们的子孙后代不要忘恩,也不能够忘恩。”临终的时候,父亲再次提醒王建刚,等得到明确的表态,才安心离去。
触动:烈士碑前的哭声扎心
在通江,红军石刻标语遍布城乡,红色遗址、红色遗迹随处可见,这里被称为“中国革命的露天博物馆”。据统计,红四方面军当年进入四川通江时,全县总人口不足23万人,却有近5万人参加红军。几乎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
从小听着红军故事长大,王建刚对烈士的事迹再熟悉不过。等到接过父亲的扫把后,王建刚对他们有了更深的感情。
守护陵园时,他曾遇到过红军的兄弟或后人来祭拜。印象深刻的是1982年的夏天,几十位老红军来到这里,站在碑前齐声喊:“兄弟姐妹们,我们来看你了!”他们把酒水洒在墓碑前,手扶墓碑喊着他们的名字,那撕心裂肺的哭声,如针一样扎着王建刚的心。
还有一天,吴展烈士的女儿和小儿子带着家人来到这里,跪在吴展烈士的碑前,全家号啕大哭。
“特别是他的女儿、小儿子,已经80多岁的白发老人,跪在父亲的墓碑前,喊出第一声爸爸,我找你找得好苦啊。他的小儿子离开父亲时才一岁,如今来到身边时却是一块冰冷的墓碑。”对于王建刚来说,尽管他也经历过失去亲人的时刻,但是难以想象第一次叫父亲就阴阳两隔的痛楚,面对他们的只有一块冰冷的、无法应答的墓碑。
这让王建刚深深地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他们吃草根、啃树皮,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的,“他们就是我们的亲人,我们一定要把他们守护好”。
多年来,王建刚一直守着这块陵园,为了让烈士们有一个干净的安身之处。“下雨天有青苔,脚手不方便,摔下去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但是每次回想父亲给他讲的伤员们受的那些罪、吃的那些苦,对比起来,他觉得这些都不算什么。
传承:红军的恩情不能忘记
2016年开始,王建刚因为小腿受伤不方便走动,去陵园的次数少了。让他欣慰的是,他的三个孩子,都愿意接替他去继续扫墓的事业。
放不下这块陵园的他也会隔几天就跟着儿子一起来一次,每次过去都要一个多小时。“下雨天他们怕我摔了,不让我来,抢着替我来。”王建刚说。
王建刚也见证了烈士陵园这些年的变化。2011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对陵园进行改建和扩建,把分散在通江县50处的17225名烈士散葬遗骨迁移至烈士陵园,整个陵园安葬英烈达到25048名。此后,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成为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
站在无名红军烈士陵园望去,排排墓碑庄严立在青青草色间,墓碑上的红星格外显眼。每块墓碑下,都长眠着一位甚至多位红军烈士。
在陵园最顶端,矗立着一面黑色大理石筑成的纪念墙,墙上镌刻着7823名烈士的名字,不少烈士的名字叫“娃子”和“女子”,王建刚说,陵园里有278名“娃子”,这是因为他们最大的十五六岁,最小的甚至只有几岁。
在扩建陵园开园的那天,王建刚专程提了瓶苞谷酒到他父亲的墓前,给他斟上三杯,“我告诉父亲,你可以安心了,这些先烈有了更好的安息的地方”。他说,陵园建设得更美好了,出门脚上也不沾泥了,晚上也不需要提灯了,父亲如果知道,一定很高兴。
王建刚感受到,陵园扩建后,来祭拜红军烈士的人更多了。清明节、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几乎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群众来祭拜他们,特别是清明节那几天,一个月可能达10多万人。
对于王建刚来说,这几十年,他接过的扫陵园的这把扫帚,不仅仅是一把扫帚,更是一份嘱托,是一份责任,“也是我对父亲的承诺,是我对这二万五千多位烈士的承诺”。
文/曹嫒嫒 王越莹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