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俞孔坚在上海图书馆东馆阅剧场进行了一场“另一种城市文明:基于自然的新桃源”主题演讲,由他基于自然城市文明的文字结集而成的新书《大脚革命与新桃源》引发开来。
在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领域探索、实践多年的俞孔坚对中国城市文明卓有探索与思考,先后提出了“大脚”美学、海绵城市、逆向规划等概念。他带领团队,在全国200多个城市和10多个国家主持实施了500多项工程。2020年,俞孔坚获世界景观学与风景园林联合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杰弗里・杰里科爵士奖。2021年,他又获得世界生态文明领域最高奖“柯布共同福祉奖”。
俞孔坚描绘了如何构建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即如何治愈“现代性”造成的都市创伤,如何重塑城市未来,让人居环境重新回归天、地、人和谐相处的“桃源之境”,并提出了实现这一目的之设计学途径。他主张“回归土地”,并强调人居环境的设计首先是一种“生存艺术”;城市的规划设计,应回归“土地的伦理”,学习“农民的智慧”。这是因为,对土地和生命的依赖和适应,使得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及社区,在人类的短暂历史中以相对恒常的状态而存在,人类种群和社区以一定的韧性适应并利用自然,得以生存和繁衍,形成了对这方土地的认同和归属。
因此,我们不能单纯用传统的景观园艺来解决现代中国的问题,而应该用一种新乡土的方式——要适用于普通人、所有人。
农民和他背后的地球 俞孔坚 摄
俞孔坚的作品实际上是呼吁人们用一种新的方式生活——住在城市里,也需要像农民一样思考,而不是把自然界抛诸身后。这样,我们可以常怀相互关爱之心,与自然界协作,就像生活在“桃源”里一样。这是俞孔坚的希望,也是他写作《大脚革命与新桃源》的动力之一。
俞孔坚和他的团队在过去的20年里对“新桃源”城市的理念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并且形成了一些经典案例。其中之一中山岐江公园,于广东中山市粤中造船厂旧址上改建而成。粤中造船厂建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90年代破产,通常人们会把这种旧工厂清除掉,然而对普通百姓而言,这个旧工厂有一段十分重要的历史,也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俞孔坚的团队在规划、建造公园时,将原有建筑与其他构筑物融入新景观,场地仅增加了部分乡土植物,原有的、被视作旧陋多余的植被均被保留。同时,原有的工业遗迹如(粤中造船厂的)机器设备、码头和其他结构也被保留下来,并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岐江公园还展示出景观设计师如何在那些未曾被关注与保护的场所,创造出兼具文化和历史意义的环境友好型景观。建成后的公园不仅为公众提供了一片休闲场所,也传达出了“野草之美”。
《大脚革命与新桃源》由微言传媒参与整体出版策划,由上海三联书店最新出版。
文/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