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21年在上海首演后,郝维亚作曲的中国首部科幻歌剧《七日》经过全新的编排和创演于10月3日登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舞台,这部作品在剧本内容、舞台呈现等各方面都进行了更高要求、更高水准的调整,通过半舞台的演出形式,以新的音乐语言展现对人类未来的憧憬与想象,探讨未来的“智能人”和人类共存甚至超越人类的时候,人类生存价值、爱情和艺术受到的巨大挑战。
该剧讲述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艺术家司徒睿陷入创作的僵局同时面临身体死亡。女科学家郦尧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全面“更新”了司徒睿。得到消息前来看望这个“全新”的司徒睿的恋人楚荞无法面对。三人用各自的语言和不同的理解讲述了这次会面。全剧征引了部分文学与音乐的经典和音乐史上著名的“氛围感”片段,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片段、理查施特劳斯《死与净化》中的音乐片段、德彪西《牧神午后》音乐片段等。在抽象的主题与具有经典性的音乐风格中,对人在极端环境中的孤独、挣扎发出了步步进逼的拷问。
“如今中国歌剧繁荣发展,在量上有了非常大的提升,我们这次努力创新,希望在题材和歌剧样式上做一番创新。”作曲家郝维亚表示,这部剧是用半舞台的方式呈现,“我们在有限的空间和环境里,争取为大家提供一个有意思的新的歌剧样式。”
谈及该剧所要探讨的主题,郝维亚表示,“放眼未来,当AI技术全面应用到人类社会各个层面,可以说AI已经成为我们身体和生活的一部分了,如果在未来,人离不开科技,那么到那个时候我们是不是需要回答一个问题,人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这似乎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这部歌剧索要探讨的问题。”
歌剧《七日》展示出了前沿性和探索性,使用了具有科技感和哲学性的语言去表现人物,具有着极强的独创性和文学性。编剧王爰飞表示,“本次创作时难免会使用具有科技感和哲学性的语言去表现人物,这就会形成剧本与音乐的某种矛盾。解决这种矛盾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剧本创作之前充分听取作曲、导演等主创对作品的构想,经过逻辑严密的重重推论、制作,这部歌剧才以精美的形态走到观众面前。”
本次歌剧《七日》上演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其关注未来。剧中探讨了人的局限和困局,但是人类依然对未来充满信心,就像对待生活,既饱含热泪,却依然会微笑面对。作曲家郝维亚表示,“歌剧《七日》的创作在符合中文语言习惯,尤其是中国观众欣赏习惯的同时,尽量采取了新鲜和有趣的叙述方式。现代歌剧的特点决定了它能更深入地进入心理层面和氛围的描写,这些都是《七日》这部歌剧希望做到的。”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晓溪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