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警9年,却很少穿上警服,每天隐身于熙熙攘攘的人流中,目光不断锁定于那些形迹可疑的人,进行着与扒窃者的“暗战”,不能面对镜头,不能暴露姓名……
北京市公安局机动侦查总队三支队探长小甘就是这样一名反扒民警。
第一次跟踪嫌疑人突然遭遇“面对面” 险些暴露
小甘,今年33岁,2014年8月,从公安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光荣的北京人民警察,当时的他豪情满怀,梦想着用大学四年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公安事业中大展身手。但是,初来乍到的他发现理想与现实总有差距,一心想侦破大案、要案的他,却成了一名专门负责抓小偷的反扒民警。
刚参加工作时,队里就接到一条线索,有一个四人扒窃团伙,利用晚高峰在地铁里作案,该团伙成员非常狡猾,要对他们进行跟控取证,难度很大。
“当时,队里针对这个团伙制定了周密的抓捕计划,对我来说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跟住其中一名嫌疑人。”小甘回忆,北京晚高峰的地铁里人潮涌动,之前几次跟师傅外出工作,他连师傅都跟丢,更别说跟住小偷了。
某天,这个团伙的四名嫌疑人在换乘站里突然分开,小甘赶紧跟上去,正当他准备跟师傅汇报情况时,这名嫌疑人突然转身,与他迎面走来,顷刻间小甘的大脑一片空白,担心被嫌疑人发现,又担心把嫌疑人跟丢,瞬间就愣在了原地,幸亏队里的同事过来一把拉住小甘继续往前走,这才没有引起嫌疑人的注意。最终,这伙嫌疑人被一网打尽,“但对我来说,并没有太多的参与感,更多的是失落。”小甘暗自下定决心,既然自己是一名便衣反扒民警,就要尽快熟练业务技能,改变现状,有所作为,不能在外出工作时拖大家后腿,造成工作被动。
用最“笨”的办法识“贼” 俩嫌疑人还没动手就被民警盯上
为早日掌握反扒技能,小甘虚心向师傅学习业务,并在工作中认真积累总结。发现、跟踪、取证、抓捕,这是反扒工作最基本的业务技能,而对于刚入行的新警来说,其中最难的就是发现,怎么在茫茫人海里发现小偷,成为小甘突破的难点。
于是,在外出工作时,他用最“笨”的办法,就是记住从眼前经过的每一个人,并仔细观察他们与周边环境的不同。慢慢地,小甘练就了“过目不忘”的本领,只要是从他身边经过的人,他都能熟记于心,如果有人有异常表现,他很快就能察觉出来,加入反扒队伍不到半年的时间,小甘就可以自己发现小偷并实施抓捕。
“扒手在哪儿我们就在哪儿。”小甘回忆,2015年2月,冬天商场的门口都会有挡风的门帘,小偷一般喜欢在这里作案,俗称“掀门帘”。当天晚上,小甘跟队里的同事前往某繁华商圈开展工作,小甘负责观察一个商场通往地铁的进出口,刚到位不久,小甘就发现一名坐在商场入口椅子上玩手机的男子,其面部表情和衣着特征都与商场的环境格格不入,小甘仔细观察,这名男子并没有异常举动。但是当他转了几圈又回到这个入口时,发现这名男子站了起来,在门帘处时不时看路人的衣兜,而且他的旁边还有一名男子,小甘判断这两人大概率是小偷,于是在跟控的同时立即通知同事支援。
正当这两名男子互相掩护,从一名女事主衣兜内偷出一部手机时,小甘和同事迅速将这两名男子抓获,为事主挽回了被盗手机。自己发现并成功抓获小偷,得到事主的感谢与肯定,让小甘非常有成就感。
传统反扒技能+信息化科技手段 新模式极大提高侦查效率
从那以后,小甘逐渐熟练掌握反扒技能。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扒窃等各类街头侵财犯罪手段也发生了改变。嫌疑人大多具备职业性、流窜性,并想方设法逃避打击,极大地增加了案件的侦破难度。
2021年,北京市公安局部署开展“转作风、办实事、树形象”主题实践活动,聚焦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小案件、小纠纷、小事情”,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小甘主动担当,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和“小事不小看、小事当作大事办”工作理念,充分发挥青年骨干的创新能力,通过实战将传统反扒技能与信息化科技手段相结合,突出便衣警察专业性和机动性的特点,总结创新出“以专业对职业、以机动对流动、以科技对传统”新型工作模式,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侦查方法的不足,极大地提高了侦查效率,在侦破扒窃等各类多发性街头侵财犯罪中取得了突出成效。小甘也因此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荣获个人嘉奖2次、北京公安“杰出青年卫士”等荣誉称号。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浩雄
编辑/朱葳
校对/董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