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为建设便民生活圈,北京、上海、杭州等多地兴办了不少社区食堂。除了老年人,一些年轻人、附近社区居民也逐渐成为这里忠实的消费者。近日,新华社记者在这些城市走访看到,很多社区食堂人气很旺,社区食堂几乎“开一家火一家”。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全国目前存续在业状态的各类社区食堂经营主体达6700余家。(8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
当前社区食堂“走红”,是多种原因共同促进的结果。有商务部等13部门制定的《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等政策支持,有政府发放补贴、提供场所等经济层面的帮扶,这些可以归于“天时”的措施不少,再加上有离居民近的“地利”,有社区邻里之间的“人和”。条件如此优越,“走红”就是必然。此外,吃饭不方便困扰着很多社区居民,尤其是居家老人越来越多,他们的吃饭问题更难解决,开设社区食堂为民众所期盼,得民心的事,容易办。
但社区食堂从“走红”变成“常红”,还面临不少挑战。补贴不能常发,输血只能偶尔,政策支持不能直接变成经济收益。倘若效益太差、亏损太多,总有亏空难以弥补的时候。这些问题若处理不好,“走红”就容易变成一时,社区食堂的热闹场面就可能容易过去的记忆。社区食堂很多,公共投入有限,只有自己学会生存,才是“常红”之道。
坚守公益性,是社区食堂长盛不衰的密码。保本就行,能运营下去即可,这样的“低要求”容易得到满足,也是确保食堂饭菜与服务质量不下滑的关键。最让人担心的是逐利思想太重,甚至在经营压力之下直接向市场搞承包,导致来自市场的经营者以赚钱为主要目的,这样要不了多久,社区食堂的公益性就会荡然无存,价廉物美将不复存在。只有以居民能吃好为前提,以价格低廉为基础,才是社区食堂应该永不失守的最大特色。
也要看到,坚守公益性并不等于花钱赚吆喝,既办出公益又办出效益,两者并不矛盾。社区食堂有政府、社会、居民的支持,即使面临一些困难也容易克服。推出多元产品,提供多种服务,才能赢得人气,并让人气变成财气。很多社区食堂在平衡公益与效益方面,已摸索出不少好做法,值得借鉴与推广。
尤其要看到,邻里关系、社区文化等,也是社区食堂的独特资源。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的地方利用社区食堂作为文化活动空间,举办一些公共活动,特别是烘焙、膳食等方面的培训讲座等,提高食堂在居民群体中的知晓度和好感度,这些经验同样值得学习。
社区食堂“走红”一时不难,难就难在长期“走红”。只有秉持为民服务理念不变质、坚守公益性不变味,进而形成一个科学和可持续的运营模式,才能让社区食堂持久健康运营,使之一直成为社区居民尤其是社区老年人解决吃饭问题的理想去处。
文/秋实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