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二届澳涞坞五大洲电影节颁奖典礼、世界电影节主席论坛、中国文化强国论坛、全球部长&大使论坛、全球智媒体大会等系列论坛和颁奖活动在澳门成功举行,首届世界电影产业大会近日圆满落幕。
首届世界电影产业大会历时近七个月,从2022年9月6日在中国山西长治举办第一场活动全球编剧创作论坛,到同年12月11日至13日在美国洛杉矶举办世界电影产业大会2022年会等多项活动,再到此次澳门峰会,16场大型电影文化活动,22个国家、上千位全球影视传媒精英参与。
美国加州众议院议长安东尼·伦登、金沙中国有限公司总裁王英伟博士、毛里求斯驻华大使王纯万先后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首批会员代表以及来自美国、英国、法国、中国、巴西等32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行业专家参加了成立大会,国际著名策展人、制片人、电影产业杰出领导者王海歌当选为首任会长。
王海歌表示,世界电影产业协会的成立旨在为全球的电影工作者服务,积极发挥协会资源优势和职能作用,培育壮大电影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全球电影产业大会高质量发展。他同时表示,在过去三年里,全世界面临新冠疫情的同时,全球摩擦增多、全球裂痕加深,世界电影产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在这个当下,全球文化领域和政府领导人需要共同努力,制定长期的政策和战略,以振兴遭受重创的全球电影产业。
作为2022年世界上首个以线下会议为主成立的电影国际组织,世界电影产业协会成立受到各界广泛关注。
问:怎样理解“电影产业”一词?
王海歌:通常我们都能看到一种表述,电影产业中美国的代表是好莱坞,印度的代表是宝莱坞。电影产业,从剧本的创作,到最后拍摄、制作、发行,乃至于后边的延伸品,它是完整的一个产业链。
问:世界产业协会/大会具体要做什么?意义是什么?
王海歌:可能过去很少有人谈到世界电影产业这个概念,基本上都是在强调本土电影产业发展怎么样。而电影产业大会,短期内是一个帮助世界电影产业复苏的一个平台;从长远讲,期望它能成为东西方电影产业对话的一个桥梁。提到对话的桥梁,就不得不说的我们的“澳莱坞”,它创办于2020年,是代表了亚洲的一个(电影)平台。作为一个新型的电影产业共同体,澳莱坞的宗旨,就是在帮助中国电影,乃至亚洲电影,在走好本土化道路的前提下,并且在合理的全球化战略的指引下,能够通过一些民族的相近性,比如我们亚洲相近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征,融合在一起,更好推动电影产业的发展。
问:怎样理解大会中提出的“世界电影产业正处在关键的转折点”?
王海歌:这个转折点一个是疫情当中流媒体的崛起,像世界电影产业大会,也讨论到了未来这个电影院是不是还能存在,或者电影院是如何去发展;第二个关键点,就是说电影价值观的传播,能不能通过流媒体继续去放大,我觉得这可能成为我们亚洲电影的一个突破点。我们看好东方电影、亚洲电影的崛起,但在未来的5年到10年当中,我觉得流媒体对世界电影的影响是不容小瞧的。
问:世界电影产业协会如何更好推动世界电影产业的融合?
王海歌:大家都只是在行业里去谈电影的发展。这是远远不够的。说产业要发展,需要这种国家力量的推动。这是可能我们在极力去推动的一件事情。电影产业大会有一个很重要的构成,就是领袖峰会。我们想把电影大国和电影产业主要国家的领导人吸纳到这个会议上来,形成一个制度性的框架。
我们也在极力推动电影产业的一些政策,包括最近我们就会有一个“爱世界电影日”的公布,包括我们2025年要去纪念世界电影产业130周年等庆祝性活动。我们在游说美国政府把“爱世界电影日”作为固定的节假日。就像刚才一开始谈到的,目前电影产业都局限在本国的范围内,但是我们更需要的,可能是一些共性和融合交流。世界电影产业大会希望,在这个过程当中发挥一些更积极的作用——比如推动政府政策的出台;希望政府之间能够形成共识,去制定一些共同的方案和指南。
奥斯卡主席杨燕子和世界电影产业大会创始主席王海歌合影
问:美国社会如何看待“世界电影产业大会”?
王海歌:还是很轰动的。2022年12月12号到13号和2023年3月31日,我们在美国完成了几个论坛,好莱坞一些很顶级的大咖电影人,包括好莱坞顶级制片人、导演、金融机构负责人、三大电影学院的院长,都来参加。这是疫情爆发之后,第一个线下大规模的(电影论坛)活动,在疫情期间就是稀有的;第二个就觉得,这个活动很有意义,尤其是他们非常关注中国电影市场和亚洲电影市场。电影作为一种能够跨越国界、跨文化的艺术形式,又是一种文化载体,通过我们电影产业大会有了更多了解和交流。
因为实际上大家对于中国并不了解、就是知道的一些情况,也比较偏颇的。我们需要去创造一些平台,让大家世界重新认识中国、认识亚洲。
问:如何看待电影短片?
王海歌:电影短片可能就是流媒体带来的一个变化,就是说过去因为人们看一部电影,很多特效的效果,可能是要到电影院去感受的。现在通过流媒体,电影短片可能更符合当下人们的娱乐方式。澳莱坞在推18分钟概念的一些小电影,就是时间长度在18分钟以下,以方便人们去观看。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未来的一个革命。
澳莱坞也宣布了,未来5年中我们拿20亿出来,支持电影短片。这也是我们扬长避短,培育核心竞争力——好莱坞在做长片,我们就做短片,希望通过小电影能把年轻人的激情调动起来,同时建设平台让年轻人分享交流,让每一个人的电影梦都能在这个平台上实现。这可能就是我们要做的。
这可能对电影产业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和发展。现在很多中国学生在美国学习电影剪辑,我们也在考虑怎么能把这些的电影人才吸引回去。
问:如何看待中国电影走出国门?
王海歌:之前中国电影走出去很少,但最近比如《流浪地球2》等在北美市场热映,让很多人觉得中国现在讲故事的能力在提升。这些好的影片改变了好莱坞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需要有这样的影片不断走出去,改变外界对中国电影的刻板印象。
首先,大家知道好莱坞有很强的讲故事能力,但亚洲电影包括中国电影有着与生俱来的丰富故事资源,这两者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第二个,中国的电影怎么能够更多的走出去?这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一个方向,可能需要我们放宽故事题材。有人可能会担心主旋律影片对国外市场吸引力度不够,其实主旋律就是社会的主流,就是怎么能让电影体现一个民族的共性,这些故事是适合是对外的。
当然,中国电影需要更多的包容性。要想走出去,总是要跨国界跨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和国外多交流、多借鉴。
问:怎样看待疫情后的电影产业?
王海歌:实际上电影产业是所有的产业当中复苏最快的。这个可能和这个行业的特性有很大的关系。我估计,到2025年七、八月的时候这个行业能得到彻底的恢复,恢复到2018、2019年的规模。我们在世界电影产业大会上也提出,到2027年整个电影市场的规模可以达到1000亿美元。
问:怎样看待“中国电影产业在本土还未饱和,不用着急走出去”这个观点?
王海歌:这个观点我不同意。我觉得中国的电影还是要大张旗鼓地走出去。按照乐观的预计,世界电影产业到2027年规模才1000亿美元,从业人员也是才1000多万,但是它的影响很大。在国内我们也能看到,很多城市都想搞电影产业,哪怕一点点,这反映出电影产业在文化产业里边可能影响是最大的。
中国电影市场,毫无疑问,在未来2到3年里是世界电影第一大市场,这个地位是会巩固的,而且会一直保持下去的。但我们还是要走出去,走出去的目的是什么?通过电影这种媒介,能够宣传中国的文化,能够宣传中国的制度,能够宣传中国的发展。
毋庸讳言,时下,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文化带有一种排斥性。但越是这样的时候,我们越需要通过影视、通过特别的平台,把我们中国的文化往外去推动啊。我觉得国家应该多支持,社会也要积极去响应电影走出去,不能固步自封。
电影,是当今社会中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媒介之一。世界电影产业大会“促进电影和产业融合发展”的背后,更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于中国电影,正如同王海歌所说,我们不缺好故事,也面临着机遇:怎样把握新形势下,例如流媒体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种种机遇,用电影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是中国电影人需要考虑的。对于世界电影产业来说,美美与共、协同发展是必然趋势。世界电影产业协会、澳莱坞等由中国人举办的世界性电影活动,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电影人以电影为画卷,以中国文化底蕴为笔,以中国精神为颜料,传达出“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决心。
文/杜梓婷
编辑/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