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及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且放在了“扩大国内需求”章节中,要求“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各展其长,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推动和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短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也是城镇化升级的重要抓手和载体。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我们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从4500多公里增加到近1万公里,排水管道从63万公里增加到89万公里。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6.7万个,惠及2900多万家庭……扎扎实实的数据及背后的鲜活事实,有力地表明了我国城市更新工作取得的长足进步和喜人成绩。
以北京为例,该市紧紧围绕推进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民生保障和环境改善两条主线,统筹推进城市更新,使得城市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品质明显提升。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六年、两个轮次的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4000多条背街小巷的环境焕然一新,生动见证了北京城市更新的坚实步伐;作为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城市,北京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探索出“劲松模式”和“首创经验”。在园区更新领域探索出低效产业园区腾笼换鸟的“亦庄模式”,成为全国推广的样板。
拓宽融资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为推进城市更新项目提供更加有力支持,北京同样作出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如“望京小街”作为北京首个由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国际化商业街区项目,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地方财政出资1300万元用于街区硬件设施改造,两家企业分别出资3500万元和500万元用于街区两侧休闲、艺术和配套设施建设。通过不懈努力,“望京小街”走出了“政府引领资金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共建”的城市更新新路径,从昔日的“脏乱差”变成了如今的“新地标”,而且整体客流及营业额都有很大的提升,实现了周边居民、商业主体、写字楼从业人员等多方受益。在2022年举行的“首届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评选活动”,“望京小街”被评为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项目。
城市更新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工作,现在是“螺旋式上升”。考虑到城市更新项目的周期长,对资金安排和统筹能力要求高等实际情况,接下来,期待北京从“望京模式”等行之有效的经验中总结提炼长效之策,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完善政策措施。想方设法提振民间投资信心,鼓励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城市更新,更好地实现民间资本和城市更新的“双向奔赴”、良性循环,为推进其他城市贡献可借鉴、可复制的城市更新新样板。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更新行动,还需积极探索共建共治共享之路,千方百计地把群众发动起来,让群众参与进来,打造多元共治的城市更新格局。比如,今年3月1日实施的《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明确要求,街乡、居(村)委会通过社区议事厅等形式,听取意见建议,推进多元共治。实践中,各地应坚持法治引领护航,遵循“多元参与、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构建广大市民和市场主体“能参与、会参与、愿参与”的保障机制,汇聚民心民智民力,让更新改造后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更好体现公众所盼所愿。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各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兼顾多方参与城市更新行动,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真抓实干。积跬步至千里,一定能推进城市更新在规范中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促进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有品质、更加舒心美好。
文/杨维立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