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揭牌开市一年来,北交所上市公司立足科技创新,坚持聚焦主业,通过研发投入驱动创新发展。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合计31.97亿元,同比增长33.10%,研发强度达4.37%,约为规模以上企业的3倍。88家公司发布现金分红方案,分红公司家数占比超7成,合计分红金额达23.61亿元,惠及近80万名投资者。
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研发支出31.97亿元
截至2022年10月31日,北交所上市公司共121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77%,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占比超八成,覆盖工业材料、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双碳”、消费等多元细分创新领域,体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多元化创新
研发投入驱动创新发展,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合计31.97亿元,同比增长33.10%,研发强度达4.37%,约为规模以上企业的3倍。上市公司综合运用资本市场工具,不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截至2022年10月31日,北交所上市公司中,八成以上公司为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其中47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2年前三季度,47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73.00亿元、净利润21.31亿元,同比增长9.78%、16.38%;平均研发强度5.69%。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微创光电等6家公司研发强度超20%,连城数控等4家公司的研发支出达1亿元以上。部分公司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进口替代,发展动能得到充分释放,利通科技研发推出超耐磨酸化压裂软管等高附加值产品,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98.58%;富士达主导制定的IEC国际标准发布,标志着公司在射频同轴电缆组件领域保持着国际技术领先地位。
在审在辅企业去年平均研发费用1725.27万元
截至2022年10月31日,北交所在审在辅企业合计429家,其中在审企业133家,在辅企业296家。
行业分布方面,429家公司共分布于52个大类行业,以中高端制造业或高技术服务业为主。排名前五的大类行业分别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50家),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38家),专用设备制造业(37家),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6家)以及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23家),上述五个行业在审在辅公司数量占比超四成。
经营业绩方面,在审在辅企业2021年平均营业收入和平均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85亿元、4124.52万元,近两年分别复合增长20.19%、30.29%,较现有挂牌公司分别高出12.71和20.18个百分点。
截至2022年10月31日,61家披露了2022年三季报的在审在辅企业平均实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4.78亿元、3511.84万元,分别同比增长9.21%、24.20%,超半数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实现双增长。
与此同时,在审在辅企业2021年平均研发费用1725.27万元,182家公司研发费用规模已达到北交所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在审在辅公司平均研发强度达3.56%,其中,研发强度超过6%的公司数量为124家,基本达到北交所上市公司平均水平。此外,近八成获得国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或“专精特新”企业认定,31%在审在辅公司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88家公司分红23.61亿惠及近80万名投资者
今年以来,北交所上市公司通过实施股份回购、现金分红及大股东增持等方式,积极与投资者共享成长收益,提升投资者获得感和认同感。21家上市公司发布回购方案,预计回购金额上限5.53亿元,加大回报投资者力度。88家公司发布现金分红方案,分红公司家数占比超7成,合计分红金额达23.61亿元,惠及近80万名投资者。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慎良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