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皇尼古拉一世死于1855年,1908年出版的《19世纪俄国史》推测尼古拉一世死于服毒,为尼古拉一世作传的德国作家西尔德同样持此观点,高高在上的沙皇为什么要自寻短见呢?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俄国的国际威望达到顶峰,在拿破仑大军横扫欧陆之时,沙皇俄国是仅有的一支能够在欧陆正面硬抗法兰西的力量。反法联盟取得胜利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骑着白马进入巴黎,此刻的俄国俨然成为欧陆之主。
不过亚历山大一世并没有活得太久,由于膝下无嗣,胞弟尼古拉成为继承人,这便是尼古拉一世。
接管皇兄遗留下来的帝国,尼古拉一世也延续了历代沙皇的扩张政策。为了使俄国舰队能够冲出黑海,进入地中海和大西洋,俄罗斯必须控制土耳其海峡,但这一愿望势必损及诸多列强的利益,其中尤以英、法、土三国的反对最为激烈。
黑海国家要去地中海,就必须经过土耳其海峡,包括: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达达尼尔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全长30.4千米,最宽约3.6千米,最窄约708米,最深约120米,最浅只有27.5米。这么狭长狭窄的地带,过往船只没有奥斯曼土耳其的通行许可,要想蒙混过关太难了。
土耳其海峡东西都是奥斯曼帝国的领土,甚至都城伊斯坦布尔(即君士坦丁堡)本身就濒临土耳其海峡,土耳其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答应沙皇尼古拉一世的要求。不过有之前八次“俄土战争”的前车之鉴,奥斯曼人也明白单凭自身一己之力根本无力同俄罗斯抗衡,英法两国也牵入了其中。
作为海洋国家,英国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海上霸权受到挑战,一旦俄国舰队从黑海进入地中海,英国海军在这一水域的地缘优势就会遭到削减。尽管从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上,英国对奥斯曼帝国并无好感,但为了抑制俄国的扩张,英国人还是很快与土耳其人达成了协议。
至于法国一直想做欧陆霸主,在拿破仑战争失败后,英、俄、奥、普组成处置法国的“四国同盟”,法国在欧洲事务上的话语权受制于该同盟。对法国人来说,只要促成英俄开战,“四国同盟”势必自动瓦解,因此克里米亚战争初期法国的表现尤为积极。
各有所需之下,英、法、土很快结成联盟,1853年,惨烈的克里米亚战争拉开帷幕。沙俄约有70万大军,联军方面奥斯曼有30万,英国有20万,法国有3万。
兵力方面沙俄不算很吃亏,但英法两国占尽技术和装备优势,诸如蒸汽战列舰、电报、线膛步枪等新式武器纷纷亮相,俄国疲以应对。
历时三年的战争,俄军损失52.2万余人,土军损失近9.6万人,法军损失9.5万人、英军损失10.2万人。最终沙皇俄国战败,但尼古拉一世却没有坚持到战后。
1855年,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沙皇尼古拉一世忽然去世,其子亚历山大二世,与联军缔结了和平条约,俄罗斯不仅丧失了在黑海的全部海军力量,而且被迫割让西部的大片领土,其国际地位与战前相比不啻为云泥之别。
眼看欧洲方向打不动,此后沙俄加快了对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和争夺,北太平洋的地缘格局迅速变化。
1855年,日俄两国瓜分了千岛群岛,日本占据南部,沙俄占据北部。
1860年,清朝与俄罗斯帝国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割让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千米领土给俄国,其中海参崴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为“征服东方”。
1867年,俄国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价格是720万美元。现在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俄罗斯国内有一种声音,要把阿拉斯加买回来。当然除非美国衰落到乌克兰的水平,否则俄罗斯几乎不可能收回阿拉斯加。
文/闫老师,北京大学硕士博士,专业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某高校教师
编辑/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