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历‘破茧成蝶’的蜕变,怎能实现‘浴火重生’的转型?”这是第78集团军某旅一营营长毕方富军事训练笔记本扉页上的一句话。
“只有亲身见证过、经历过、实践过,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己身处怎样的改革强军浪潮中。”毕方富说,一营从摩托化步兵营转型为合成营,绝不仅仅是主战装备的升级换代那么简单。
作为全军第一个成建制、成体系完成由传统步兵向新型合成步兵转型的营级单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一营紧盯未来战场,成体系构建新型作战力量,先后探索破解联合指挥、力量编组、技战术融合等合成营战斗力生成重难点问题。
近年来,一营官兵东抵吉林白山、西进西藏拉萨、南下湖北十堰、北上黑龙江漠河……累计辗转18个省区市、总行程10多万公里,开展海上试训、极寒试验、瀚海演兵,用敢走“无人区”的勇气,扛起了合成营转型探路者、先行者的使命担当。
脱胎换骨
“我们走的转型路,是别人没有走过的,探索的领域是一块‘无人区’。”转型后的一营首任营长肖民说。
2014年8月1日,嘹亮的军歌响彻该旅大礼堂,肖民从旅领导手中郑重地接过新型合成步兵营营旗,从此拉开了该营改制换装的强军序幕。
与传统步兵营相比,合成营几乎囊括陆军部队所有基础兵种专业,作为全新的机动作战基本单元加入战斗序列,标志着陆军转型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新型突击车列装、新式侦察通信设备入库……“让人目不暇接!”接到新装的一营三连连长杨怀新不由得感叹。发装那天,他晚上没睡好觉,不仅因为“鸟枪换炮”激动得睡不着,更因为数百种装备操作使用、专业无法对口等问题失眠了。
果然,新装训练的第一天就遇到了问题。新型突击车开进训练场,引来友邻单位官兵的好奇围观。但一天训练下来,战术训练场成了驾驶训练场。“新装备咋练?从哪儿开始练?练的标准是啥?”杨怀新一时有些“头大”。
“新装备配置带来的是新的作战思想、新的编制体制、新的人才素质。”营党委会上,肖民感慨,转型重塑让全营80%以上的专业骨干、技术大拿重新站在了起跑线上。
2015年,全营接手新装备后的首次红蓝对抗演练,本以为凭借新装备在战场上肯定能势如破竹,没想到一营在总攻时处处受阻:正面进攻举步维艰,侧面冲锋遭“敌”火力打击,紧急呼叫的航空火力支援迟迟不到……最后竟然被判定“伤亡”70%。
“新装备的优势在这场演练中变成了劣势。”演习结束后的复盘总结会上,野战指挥帐篷里气氛有些沉闷,新任营长宋恒哲一语道出症结所在,“演练暴露出了官兵们作战模式、战法训法、编制配置落后等一系列问题。”
“作战思想的偏差,比准星的偏差更可怕。”在无先例可循、无教材可用、无配套设施、无人才储备的“空白”情况下,一营营党委一致决定:不破不立!从零起步。
从零起步,首先必须打通“思想关”。接到新装备之后,一营编制调整重组,全旅抽调13个专业,累计补充181名技术骨干。杨怀新所带的连也分到30多名“新”骨干,但大家对新装备也不熟悉,面对转型,很多骨干都不敢迈出第一步。
“转型决不能‘担惊受怕’。”杨怀新带领几名骨干按照说明书,将刚刚配发的新型榴弹发射器拆成了一个个小部件,首先从装备研究起步。
和杨怀新一样,一营支援保障连连长刘巍也同样经历了转型阵痛。因为改革需要,刘巍所在的连队需要改编、重组。刘巍永远忘不了那个阴雨绵绵的早晨,连队官兵打好背囊,就像电视剧《士兵突击》钢七连解散的场景一样,他站在队伍前面拿着花名册,某某你到一连,某某你到二连。最后人走楼空,连队就剩下连长、指导员、文书,再加四个炊事兵。
“我们留下的人,要替离开的同志完成好转型建设任务。”刘巍说。在他的带动下,重组的支援保障连紧盯通信、侦察、防空、修理、驾驶等关键岗位紧缺人才,采取送出去学、请进来教等方式,超前培训驾驶员、通信兵、修理工等技术能手300余人,实现关键岗位满编适岗,部分人员一专多能,新装备列装当年人装融合率就达到97.6%。
挺立潮头
转型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更是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2015年6月,一营三连战地指挥帐篷里,三连连长杨怀新眉头紧皱,第二天要进行新型突击车车载榴弹发射器实弹射击,这是装备列装后第一次,没有经验、没有参考,到底能不能打准、安全底数怎么样,大家心里都没底。
“连长,放心吧,让我来,我能行!”榴弹班班长李红龙主动请缨,担负榴弹发射器实弹射击任务。看着李红龙自信的眼神,杨怀新点头同意了。
第二天,射击训练场上,李红龙自信满满地走上射击位置。“砰!”第一发打完,观察员传来消息:“目标命中!”
30秒后,“砰!”第二发应声而出,第三发、第四发……直到第七发,此时,封闭的车厢内,李红龙耳朵嗡嗡作响,一股液体顺着耳朵淌了下来。他顺势一抹,发现是鲜血,而此刻发射第八发的口令从电台传来,顾不上擦拭鲜血的李红龙再次瞄准、果断击发。
因为在密闭空间内打迫击炮,李红龙的耳朵被震出了血。射击完毕后,李红龙的左侧脸颊,一道血印清晰可见。身边的军械专家无不为之动容,纷纷感叹:“这就是人民子弟兵的血性。”
“迈不过能力关,就过不了转型关。”宋恒哲说,面对配发的近百种新型装备、数万个部件和数百份说明书,一营官兵都是自己编教材、写教案。
一营支援保障连无人机班首任班长张亚星报到时,宿舍里只有副班长迟志辉,是名副其实的无“人”“机”班。无人指导、无机训练,张亚星与迟志辉没有等待,他们从零开始,一年下来硬是啃下了《飞行原理》《无人机侦察基础》等多本专业书。
冬去春来,第一套无人机配发才3天,张亚星和迟志辉就完成首飞任务;43天后,他们完成上级下达的“战场”侦察任务。听完他们的奋斗故事,跟班的厂方工程师忍不住为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体系练兵
2017年,盛夏的塞北,某新型单兵防空导弹进行实弹射击检验。但当得知射击目标是航弹时,在场的上级首长、科研专家、工厂人员心里都不禁“咯噔”一下,国内还没有这类导弹打航弹的记录,国外也仅有几次尝试,难度可想而知。
“空地对抗,总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从占领发射阵地,到跟踪、瞄准、击发,一营导弹发射手张智豪一气呵成。一枚导弹拖着尾焰直刺苍穹,成功实现“空中开花”,又一项新纪录诞生。
在一营的转型日志上,记载着许多这样的“体系练兵首次”:首次进行陆海空联合作战先期实践;首次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实现合成营指挥体系构建;首次进行空地联合火力演练……
2015年7月,某空军基地,一营首次进行空运装载试验。机舱门理论上虽能上下某新型突击车,但两旁却仅预留出20多厘米的间距。一旦车辆稍稍打滑,就可能酿成事故。空军基地的战友们显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便建议说:“运输机空间太小了,要不我们保险起见,把车子推上去?”
此时,侦察排长宋享居站了出来,拒绝了空军兄弟的“好意”,他说:“我们必须以实战化的标准严格要求,难道打仗时也要推着车走?完成这次试验,我们不仅有信心,更有能力。”一声鸣笛示意后,突击车稳稳地驶入机舱预定位置,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与“蓝天”为伍,与“大海”为伴。同年10月,某海军基地,大雨滂沱中,一营奉命连夜机动,在此集结准备进行新装备航渡与登陆演练。
第一天踩实甲板,80%的参训官兵都吐空了胃。演练即将拉开帷幕,海面突然刮起大风,船舱摇摆的幅度超出了演练预期,演练是否改期?“打仗不能约定时间。”一营官兵的回答斩钉截铁,演练于是如期展开。经过三昼夜航渡,战斗在黎明打响,迎着月色,一台台战车如出水蛟龙,抢滩登陆,发起冲锋。
2018年,上级赋予该营空地火力协同试训任务,一营官兵围绕这一课题深入探索,推动作战样式向体系融合加速转变。
“如果说改革转型为战斗力装上了‘发动机’,那么空地火力协同演练则让一营战斗力提升驶入了‘快车道’。”一营教导员苏东宁表示,从2018年受领任务至今,他们连续5年与空军、陆航部队组织空地火力协同演练,不同军兵种共用“一张图”,同下“一盘棋”,实现了从“合同”向“联合”的跨越性转变,成为名副其实的“陆战铁拳”。
站在新时代强军新征程上,一营官兵壮志满怀。如今,他们正按着“机动作战、立体攻防”的战略要求,加速提升新型合成部队的作战效能,使部队在不同战略方向、不同战场环境、不同作战区域遂行多样化任务的能力不断提升,让“陆战铁拳”真正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文/陶李 李月成 孙德志 张博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