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是葡萄糖,即血糖。血糖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进入细胞内并产生能量。而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不能进入细胞内,血糖虽然升高,但细胞内却缺乏糖,由此而产生饥饿感。
随着坚持治疗,血糖控制好后,饥饿感就会逐渐减少。但是有些糖友总是饿,有可能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1.饮食控制过急
不少糖友进行饮食控制的时候总觉得饿,特别是一些体重超标者,在患病前食欲都不错,尤其喜欢吃油腻的食品,患病后突然就要开始控制饮食,大胃口无法获得满足,当然会觉得饿。这种饥饿需要放缓控制饮食的速度,循序渐进。
2.降糖药物不合适
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中的磺脲类药物都容易诱发低血糖,当低血糖时,人体负责饥饱感的神经中枢下丘脑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就会产生饿的感觉。
这时要及时补充糖分,缓解低血糖,同时这种饥饿需要及时就医调整用药,通过减少药物剂量或者改用低血糖风险低的药,具体用药方案请遵医嘱。
3.餐后低血糖反应
一些糖尿病患者不吃不饿,吃了后反而更感到饿,这种现象在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中较为常见,称为餐后低血糖反应。
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餐后胰岛素分泌延迟,引起餐后高血糖,高血糖又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造成食物吸收高峰过后,血中的胰岛素大量增高,最终导致血糖降低,感觉饥饿感。
因饮食控制造成的吃不饱,您可以采取下面的方法减少饥饿并稳定血糖:
主食要吃,逐渐减量
如果主食减量限制过快,一下子从吃得很多降至300克以下,糖友难以耐受,可从每周减少主食100~200克入手,一般1个月左右控制到合理水平。
需注意控制主食不是不吃主食,主食是日常产生饱腹感的主要食物来源,不吃主食势必会引起总也吃不饱、吃饱了饿得快,而且不吃主食而代之以大量的肉类、油腻的食物(比如用较多油炒的菜),总热量不降反升,血糖不升才怪。
餐前先吃1份蔬菜
餐前先吃1份约200克含碳水化合物4%以下的蔬菜,如白菜、黄瓜、南瓜、韭菜、青椒、莴笋、茄子、豆芽、菠菜、冬瓜,蘑菇等,然后再进食正餐。
烹饪注意少油,凉拌或做成汤更佳,可增加饱腹感。大豆和其制品的热量较低,含有优质蛋白质,也是糖尿病患者每日不可缺少的食材。
预留出食物给加餐
全天的总量不变,只是分次数吃,将每日饮食总量分配到4~5餐中,白天每3~4小时进餐1次,睡前1~2小时少量加餐,既能避免餐后高血糖问题,又可避免饥饿感。
如果早餐吃完了,到不了午餐时就饿了,可把早餐的主食留50克,上午加餐时吃。两餐之间饥饿时,可吃些低热量的黄瓜、西红柿或含糖量低的水果来充饥。
本篇文章内容转载改编自糖尿病之友微信公众号并由《糖尿病之友》杂志授权本平台使用。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