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开启,在这个消费电子的传统旺季,产业链的坏消息却不断。
上周,有媒体报道称,台积电的三大客户苹果、AMD和英伟达罕见同时调整订单量。虽然台积电相关部门对此回复称,不评论市场臆测或传闻,但其股价还是接连大跌,市值跌破4000亿美元。
几乎与此同时,此前价格相对坚挺、供不应求的MCU芯片也出现降价,这是继驱动IC、模拟芯片之后,又一承受降价压力的关键芯片。
在行业多个负面消息叠加之下,近日A股芯片板块悲观情绪弥漫,个股大幅下跌。这场维持了两年的缺芯潮、涨价潮是否真的进入尾声?
砍单潮蔓延
今年二季度以来,消费电子市场“砍单”的消息就已层出不穷。作为电子消费品市场中的最大部分,智能手机首当其冲。
5月就有消息传出,中国三大手机厂商小米、OPPO和vivo已通知供应商,2022年4-6月以后的供货量将比此前计划减少2成左右。
彼时,苹果公司智能手机的生产还相对乐观,有消息称,苹果第2季将增产1000万部iPhone13 Pro。另有三星方面也有消息传出,2022年的供货略微高于上年的逾2亿7000万部。
但进入三季度,苹果似乎也顶不住了。
据公开报道,目前苹果iPhone 14系列量产已经启动,但首批9000万台出货的目标已削减一成。苹果较其他手机厂商受到影响较小,之前传闻苹果供应链订单未做大调整,但目前看,苹果应该对接下来新机备货采取了相对保守的策略。
智能手机需求下滑几乎成为行业共识。根据IDC的报告预期,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会减少至13.1亿台,同比下滑3.5%。
订单的下降不仅仅表现在手机产业,更蔓延到PC、电视等领域。
除了最大客户苹果传闻订单削减了10%,由于个人电脑市场需求急跌及“挖矿”热潮消退,台积电的另外两大客户AMD与英伟达向台积电表明不得不调整订单规划,其中,AMD调减今年第四季度至2023年第一季度共约2万片7/6纳米订单,英伟达要求延迟并缩减第一季度订单。
作为集成电路产业的风向标,如果台积电都遭遇大客户砍单,这就意味着其他晶圆代工厂商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近期几乎所有一线PC品牌都开始下调年度出货目标,联想、惠普,以及宏碁、华硕均位列其中,其降幅约二位数百分比。PC和平板电脑市场一季度分别下滑4.3%和4%。(Wit Display首席分析师林芝预计,2022年PC中笔记本电脑市场销量或将下降9%。)
此前增长十分可观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也出现下滑。有消息显示,苹果将在今年第二第三季度砍掉大约30%的AirPods 3订单。2022年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总出货量有10540万台,同比增长0.8%,且三星、小米都出现了一定的下滑。
Wit Display首席分析师林芝表示,“目前并没有在业绩中明显表现出来,但是有部分晶圆代工厂已经调低了市场预期。”
高价芯片“退烧”
雪上加霜的是,面向消费电子产品的驱动芯片、MCU价格正在持续下滑。
21世纪资本研究院于6月中旬曾报道指出,在全球模拟芯片龙头大厂德州仪器(TI)传出的降价通知后,多家A股模拟芯片厂商曾证实,确实存在价格下降压力。
如今,降价潮往更多芯片种类蔓延。
根据产业链最新消息,全球前五大MCU厂产品价格腰斩,半导体芯片砍单降价风暴扩大,相对此前价格坚挺,供不应求的MCU,出现价格快速下滑。MCU成为继驱动IC、电源管理IC、CIS传感器又一个跌价砍单的品种。
目前,A股MCU芯片厂商共有约26家,从今年一季度的情况来看,超过半数的企业净利润实现增长。其中国民技术(300077.SZ)净利润增幅最大,达到了250%以上,其表示,一季度业绩增长主要由于通用MCU和负极材料销售收入的增加。同时,公司MCU产品型号较多,MCU产品销售订单增长,MCU产品备货相应增长。
据21世纪资本研究院了解,国民技术MCU的主要出货在消费电子和工业控制领域。就MCU领域出现的价格、订单变化等情况,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在受访时表示,“公司和客户交易处于正常状态。”
东软载波(300183.SZ)的MCU芯片同样应用于消费电子,如小家电产品等。相关工作人员称,目前并未发生砍单情况,公司相关业务没有什么太大影响。
力源信息(300184.SZ)曾在去年年报提及,正在自研MCU芯片。近日,相关工作人员对21世纪资本研究院表示,该芯片处于“小批量出货”,目前销售额还未起量。同时,该人士称,公司MCU应用比较普及的,不仅用于消费类产品。
据21世纪资本研究院了解,从应用领域来看,MCU可以分为消费级、工业级、车规级和军工级四个大类,技术难度与要求依次增加。从A股MCU厂商来看,消费电子领域是主要下游应用之一,这意味着一众MCU厂商或难以避免地受到相关影响。
7月6日,有芯片行业从业人士在受访时坦言,“当前的情况确实变化太快,去年芯片产能还十分紧张,今年又不紧张了,未来的变化不好说。”
不过,从当前的情况看,面向消费电子的MCU产品受影响是大势所趋,但工业级、汽车级似乎影响不大。
目前国内车规级MCU厂商较少,汽车级MCU已量产的有杰发科技、上海芯旺微电子、赛腾微电子、中微半导体等少数公司,兆易创新、紫光国微正在布局车规级MCU。
A股数百家相应公司业绩或承压
MCU芯片价格的下降只是消费电子需求不振的一个小小注脚,实际上,产业链上游其他环节也已受到影响,而A股电子板块涉及的上市公司多达300余家。
大族数控(301200.SZ)主营业务是PCB专用设备的研发、生产,下游客户包括景旺电子、胜宏科技等PCB企业,PCB是电子产品的关键电子互联件。
近期,大族数控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新冠疫情持续、国际地缘政治恶化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电子终端产品市场需求较为低迷,致使PCB产业的产能扩充减缓,对公司经营带来一定压力,订单的交付有一定程度的延缓。”
连面板龙头京东方A(000725.SZ)都坦言,“目前终端需求阶段性走低,产品价格承压。”
需要强调的是,当前半导体市场仍然是结构性缺货的状态。21世纪资本研究院在去年底就指出,受需求影响,下游芯片产品进入供应和价格的分化行情,将走向结构性缺芯。面板驱动IC、消费级MCU、大容量存储等的供应开始松动,部分产品价格开始回落。但消费电子,汽车、工业控制领域的需求非常强劲。
从当前的情况看,前述面板驱动IC、消费级MCU确实先后进入跌价通道。
晶圆厂商是最先感知到市场变化的,有上游硅片厂商表示,“晶圆厂可以考虑哪一块需求疲软,哪一块需求强劲,然后调整供应,公司会面对这些制造厂商的需求做出调整。”
以中芯国际为例,一季度的财报就已显示出智能手机需求疲软,公司方面表示,“这部分收入占比下滑符合公司市场判断和产能分配部署。”
近期,中芯国际对媒体回应称,“消费类产品需求从去年底开始已有疲软势态,且在公司营收占比中亦有所下降。但从绝对金额来看,同比仍略有提升。”
不过,行业转向已愈发明朗。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此前表态已传出明确信号,“行业已经从全面紧缺转向结构性紧缺转移,消费电子、手机等存量市场已经进入去库存阶段,而高端互联网、新能源汽车、显示和工业领域等增量市场尚未有足够的产能,公司推出新产品、工艺平台都会坚定锁定存量,开阔增量的策略方向。”
针对消费电子行业的变化,有上市公司已对部分产品进行降价。崇达技术 (002815.SZ)主营印制电路板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称,“消费电子领域软板需求下滑,三德冠(持股公司)为确保重要客户市场份额,策略性对部分订单降价。”
也有公司开始转移业务重点领域。麦捷科技(300319.SZ)主营业务为电子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主要产品是滤波器业务。针对消费电子发展节奏放缓,公司表示,“已将内部资源向包括汽车电子、新能源、物联网等需求快速增长的领域倾斜。”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