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五个科技创新中心,落地这个城市
每日经济新闻 2022-07-08 17:23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谁能在新一轮科技创新布局中抓住机遇、抢占先机,谁就能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湖北官方近日透露,经报国务院审核同意,科技部、发改委联合批复《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规划》。这意味着,武汉正式成为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和成渝之后,全国第五个科技创新中心。

与此同时,酝酿已久的“科大硅谷”建设方案也于近日正式公布。中部唯一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合肥,还高调喊出“争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等目标。

中部科创之争不止于此。根据各地“十四五”相关规划,长沙、郑州、南昌均明确提出争创国家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太原虽未提出“科创中心”,但也明确“努力建设区域性创新高地”。

“暗自较劲”的6个省会城市,将如何重塑中部科创竞争格局?

填补中部“缺位”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1382724

近年来,我国综合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国家创新指数全球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1年的第12位,展示出强劲的创新潜力。

如何进一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观点指出,可以通过优化布局与区域发展战略结合,推动形成更多全球创新高地。

去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公布,在空间布局部分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时隔7个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印发,从“顶层设计”角度明确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定位,其中包括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至此“四个中心”于东西南北各据一极,唯独中部成为“空白地带”。

不过并非没有希望,从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支持各地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政策信号不断释放。

据不完全统计,南京、杭州、成渝、济南、青岛、西安、沈阳、兰州等地均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或科技创新中心。

就在各地入局争相创建时,第五个科创中心迎来官宣。

6月25日,加快推进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暨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武汉举行。科技部副部长邵新宇在会上表示,

“支持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国际科创中心和成渝区域科创中心之后,又一个区域重大战略布局”,并传达了国家布局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有关意见。

这也意味着,全国五大科创中心有3个落子长江经济带。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姚树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国家把武汉定格为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一方面是中部崛起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发挥武汉科技创新的优势,为我国构建一个科技创新的“钻石型”(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武汉)空间地理布局创造条件。

“门面”之争再起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1585622

在武汉获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之前,中部科创的“绝对门面”是合肥。早在2017年,合肥就已获批建设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根据今年3月发布的《合肥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合肥不仅将继续推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还将争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科创中心和科学中心两者之间,究竟有何区别?武汉国民企业与市场经济研究院分析,

科学中心是基础科研的研究和突破,科创中心更加强调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成功转化。武汉与合肥相比,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要差一些,但在产业发展,特别是高新产业发展上面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日前,安徽“科大硅谷”建设方案公布,目的就是要聚焦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孵化、创新生态优化,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院所全球校友为纽带,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示范工程。

事实上,武汉也曾多次提出申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只不过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批建最终失之交臂。

在2018年,国家发改委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4095号建议的答复中指出:“从武汉市拥有的设施数量和学科相关性上看,尚未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形成设施集群效应,与组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下一步,建议武汉市着眼于培育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标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地域集聚、学科关联的特征,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形成集群效应。”

被誉为“国之重器”的大科学装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区域科研实力的重要标志。从各地公开信息来看:

目前合肥已经建成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同步辐射、稳态强磁场三个国家大科学装置,第4个大科学装置于今年3月正式交付启用;已有、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达10余个;

武汉已建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2项。为补齐短板,“十四五”时期,武汉将力争实现建成运营3个、在建2个的目标。

根据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除了目前已获批的武汉科技创新中心,也明确提出“全力争创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组团”冲击目标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0082883

眼下,国际性、国家级、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各类创新平台,正在逐步拼凑出全国创新体系版图。

从各地“十四五”相关规划看,中部6个省会城市中,除太原外,长沙、郑州、南昌也都明确提出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

其中:早在2017年就曾印发《关于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的长沙,于2021年12月宣布正式启动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提出到2035年,战略科技力量实力进入国家第一方阵;

今年2月,郑州市委书记安伟在郑东新区主持召开座谈会时表示,郑州将全力打造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努力在“成高原起高峰”中当好排头兵,积极在国家创新高地建设中当好领头羊;

今年6月,江西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强省会战略推动南昌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支持南昌打造重要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太原虽然没有提出创建科创中心的目标,但也明确将“努力建设区域性创新高地”。

从举措上看,今年3月,河南省首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原之光”在郑州开工,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河南将创建7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长沙和太原则均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力争国家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

R&D经费是科技统计的核心指标,集中反映了科技投入的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也是衡量地区竞争力的重要依据。以此来对比,中部6座省会城市科创实力:

2020年,合肥R&D经费投入强度达3.52%,居中部6个省会城市第一;武汉以548.05亿元的R&D经费居6城之首,投入强度3.51%、以0.01个百分点的差距仅次于合肥;

长沙R&D经费357.52亿元,投入强度2.94%、排名第三。郑州、南昌、太原R&D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2.31%、1.95%、2.19%,均未达到当年全国水平(2.4%)。

由于各省份资源能力、地理条件和政策导向等方面的差异,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去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曾明确提出,中部地区要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将长板进一步拉长,不断缩小与东部地区尖端技术差距。

面对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中部城市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六省逐鹿中原,谁在科技创新中走在前列,谁就拥有制胜话语权。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王清宪:安徽在量子科技、聚变能源等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6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域联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科技日报 2024-03-11
37个重大科技项目落地国家科学中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14
全面推进怀柔科学城发展 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强国建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1
明年怀柔科学城五个“十四五”项目开工建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2-28
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全国影响力从何而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24
科技创新为大湾区发展提供第一动力
光明日报 2022-07-21
充分释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创新力
光明日报 2022-07-2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