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研制新材料 有望助力“双碳”和太空探测
				
			新华社
			2022-05-19 12:40
								
		
		
		
		
					新华社合肥5月19日电 白天可比环境温度高170摄氏度,夜晚可比环境温度低20摄氏度,无需外部能源消耗……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裴刚、研究员邹崇文等人研制出一种分别以太阳、太空为热源、冷源的“冷热双吸”材料,可24小时捕获利用能量,有望在改善地球温室效应、供应太空基地能源等方面发挥作用。
人类利用阳光已开发出不少应用,比如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器等。而利用太空辐射制冷,近年来成为国际新兴科研热点。
裴刚、邹崇文团队研制出一种基于二氧化钒的涂层材料,其表现出“智能自适应性”:白天在太阳辐照下为金属态,吸收热能;夜晚则处于绝缘态,将热量辐射到外太空,从而吸收冷能。
实测发现,该材料表面温度白天可比环境温度高170摄氏度,夜晚可比环境温度低20摄氏度,24小时全天候运行,为高效捕获利用太阳热能和太空冷能开辟新途径。
日前,国际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了这项成果。
“我们主要的技术突破,是解决了光热转换和辐射制冷存在的红外光谱冲突,并分别强化其性能,在同一个材料上实现‘冷热同体’,优化空间和成本。”裴刚说。
据悉,“冷热双吸”材料的技术特点使其应用前景广阔,对实现“双碳”目标、缓解地球温室效应等具有积极意义。(记者徐海涛、周畅)
编辑/田野
		 
		
		
					
		
			
    	
    	
    	    	相关阅读
    	    	
    		
			
				中国科学家在无能耗制冷领域获重大突破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11-23
			 
    	
    	    	
    		
			
				超材料织物、“降温背心”、便携式温度调节器……把防暑降温“黑科技”穿在身上
				科技日报 2024-07-12
			 
    	
    	    	
    		
			
				我国科学家首次“看到”冰表面原子结构并揭示其融化奥秘
				新华社 2024-05-23
			 
    	
    	    	
    		
			
				我国科学家实现无液氦极低温制冷基础研究突破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1-11
			 
    	
    	    	
    		
			
				《科学》:中国学者开发仿北极熊纤维毛衣 更轻更保暖有望替代羽绒
				财联社 2023-12-26
			 
    	
    	    	
    		
			
				天气转凉 航天器的“冬季衣柜”大揭秘
				央视新闻 2023-11-09
			 
    	
    	    	
    		
			
				给航天器穿“护甲” 多项科技成果助“神舟十四号”奔太空
				中国新闻网 2022-06-05
			 
    	
    	    	
    		
			
				科学家首次探测到在太空自由飘荡的“流浪黑洞”
				澎湃新闻 2022-02-0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