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 | 遏制“变脸”诈骗亟需构筑一道“人脸防火墙”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4-14 16:11

一段视频、一段语音未必是真人拍摄或者录制。在你不知道的手机App后台、支付界面、门禁闸机,或许有人正在盗刷你的脸……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随着深度合成技术迅猛发展、落地场景激增,一些不法分子趁机牟利。音频、视频等合成技术滥用,对人脸、声纹、指纹等个人敏感信息保护形成挑战。

在一个“看脸”的时代,不少人享受到了“刷脸”带来的生活便利,但隐私保护问题也随之滋生。几年前,一款一度火爆社交网络的AI换脸软件,曾引发严重的隐私争议。据悉,用户只需提供一张正面人脸照片上传到该软件,就可以把选定视频中的明星面部替换掉,生成以自己为主角的视频片段。兴奋之余,也勾起了很多人的不安:当人脸被“数据化”之后,会不会导致某种“失控”?这么强大的“换脸术”会不会被滥用?

事实上,这样的担忧并非多余。商家公开打包售卖“人脸数据”的消息,时有听闻。去年以来,多地发生“变脸”诈骗案。合肥市警方在公安部“净网2021”专项行动中打掉一个犯罪团伙,警方发现了十几个G的公民人脸数据,这些“料”在网上已转手多次,而“料”的主人却毫不知情……

“高科技”的“变脸”,只要按照网购教程下载软件便可“自学成才”,而且一个视频价格仅为2至10元。不法分子非法获取他人照片或有偿收购他人声音等“物料”,仅需少量音视频样本数据,便可合成媲美真人的伪造音视频,人工审核都难辨真假。如此简单易学,“客户”往往是成百上千购买,牟利空间巨大。

“人体密码”不像数字密码那样可以更改,几乎是个体信息安全最后的防线。如果“脸”都成了“商品”,被人随意采集、贩卖乃至盗用,那可能将我们置于没有基本安全可言的境地。只要能模拟一个人的外貌、声音,犯罪分子就能在网络世界中完成一系列的“个人真实行为”,足以令人不寒而栗。

溯本追源,打击“变脸”诈骗的核心问题是对个人隐私进行有效保护。一方面,个体需要加强隐私保护意识,不轻易提供人脸、指纹等个人生物信息给他人,网络转账前要通过电话、视频等多种沟通渠道核验对方身份;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技术提升和法律监管构筑起一道坚实的“人脸防火墙”。

为民众“护脸”离不开技术防范。专家提出,针对深度合成技术滥用现象,应以技术规制技术,利用技术创新、技术对抗等方式,提升和迭代检测技术的能力。

让公众不再为“脸面”担忧,法律也要发力。网上售卖人脸数据,既涉嫌侵犯他人隐私权、肖像权,也涉嫌侵犯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但技术如何使用算合理使用,哪些情形下应禁止使用等,没有具体规定;收集或收购个人声纹、照片,使用人脸、指纹、DNA、虹膜等个人生物信息等行为,在哪些范围内构成犯罪、将面临怎样的惩罚,也需要司法裁判进一步给出明确指引。

文/胡欣红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AI捏脸”解压?背后风险不容忽视 已出现利用换脸技术的敲诈勒索案件
解放日报 2024-11-06
火爆网络的AI捏脸,竟然藏着这些危险
上海网络辟谣 2024-11-05
半两财经 | 数字人客服、人脸AI安全防火墙、Sibos年会中国企业亮点备受关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22
“人脸识别”诈骗嫌犯落网 揭秘造假牟利过程
央视新闻 2023-12-16
北青快评 |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离不开法律规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5
警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新型犯罪
人民日报 2023-10-26
存在安全和隐私漏洞,人脸识别还能走多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7-19
警惕AI深度合成击穿风险底线:照片活化成视频 骗过人脸识别
半月谈 2022-06-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