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 | 找到自己的声音才有自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2-24 10:00

主题:创作的日常

时间:2021年12月6日晚

地点:杭州·单向空间1F

嘉宾:许知远  单向空间创始人、作家

黄 西  著名脱口秀演员,央视主持人

主持:刘 宽  “十三邀”导演

主办:单读、铸刻文化、北京单向街公益基金会


黄西

许知远

脱口秀有助社会

保持活力、智力与情感活跃性

主持人:欢迎来到“白日梦与夜航船”第七届单向街书店文学节。我是许知远老师“十三邀”的导演。许老师,说说羡慕黄西老师什么,作为一个刚刚尝试过脱口秀表演的新晋脱口秀演员?

许知远:大家都看了许知远老师在“吐槽大会”,第几季我忘了。我特别羡慕黄西,觉得他特别勇敢。看他最早的英文脱口秀,真是用一种新的语言找到了一种新的节奏,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能在陌生的文化中创造出一种混杂的东西,确立它自己的位置,而且还能认识David Letterman,这是非常有意思的成绩,我很佩服。

黄西:那也是逼出来的东西,在那边很不容易。

也非常感谢单向空间能推荐我最新出的一本书《滚蛋吧,自卑》,我出国留学的经历,确实为我的自卑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国内,我还知道我是谁,在同学里我还算是人缘非常好的人。但到美国之后,话讲不出来,其他人说的话我也很辛苦。我在国内考中科院的有机化学拿100分,我当时的学长跑到宿舍来看我,想看看有机化学能答100分的人到底长什么样,看了以后说“不出所料”。到美国之后,我就发现我那些知识全是用中文学的,他们讲的那些化学物质我知道,但一说出来我就不知道。反正就觉得自己知识特别单薄,我挣扎了一年半,极其痛苦,自尊心很受伤害。

回国也是另外一个挑战。刚一回国就已经有人给我判了死刑,说黄西在中国喜剧肯定做不下去。其实对脱口秀演员来讲,有点“水土不服”也是好事,你可能更有动力去了解一下新的东西,能写出来好玩的东西。

主持人:那你觉得许老师有什么做脱口秀的潜力,除了头发的异域风情感之外,你觉得他的脱口秀做得怎么样?

黄西:我觉得他非常适合做脱口秀。听我解释,在认识许老师之前,也有很多人问我:“在中国,您觉得谁的脱口秀最好?”我当时就提鲁迅,因为他的观点特别犀利,他的表达有时候很犀利,有时候也是比较那种废话体文学的,总体来讲很犀利。我觉得这是脱口秀最关键的要素,而且这个要素许老师身上已经有了,所以他讲脱口秀一定是特别棒的。

许知远:其实脱口秀这件事挺吸引我的。试了一次之后,我发现那种即兴感很有意思。我的思维方式有一部分就是即兴的。自己去讲了一次之后,就非常尊重这个行业了,真的很难。而且我一下理解了,为什么这个东西在美国这么受欢迎?这是对社会而言非常重要的一个机制,是社会保持其活力、智力与情感活跃性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黄西:你这是说到点子上了。美国成人脱口秀的鼻祖是马克·吐温,他也是投资高科技,当时的高科技有电话、电报之类的,投一个赔一个。后来没钱了,怎么办?他就到各地做演讲。他的幽默感非常强,这是最初期的巡演。所以我觉得美国脱口秀的鼻祖就是“美国的罗永浩”,在中国现在也说罗永浩是鼻祖,都是投资没成,为了还债去讲脱口秀。

口语会给人解放的感觉

突然很多东西可以很即兴

主持人:许老师上过“吐槽大会”,黄西老师上过“脱口秀大会”,这是你们俩一个小小的共同点。还有一个共同点,两位都是理工男,许老师是计算机系,学微电子的。黄西老师是搞生物化学的,而且还拿过一个抑制癌症的基因专利?

黄西:对,但至今未变现。

主持人:你们都充分经历了语言文字表达的训练和实践,也受过理工科的训练,想知道二者对你们分别的影响是什么?这是怎样一种感受世界方式的不同?

许知远:我写作的题材是历史、社会或思想,它需要一个非常沉静、审思,且是非常多地反复去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经常会觉得我身上的一部分被压抑、被泯灭了。口语的东西会给我一个解放的感觉,突然变得很多东西可以很即兴,而且经常是语言引发语言——当你讲一个词,这个词汇带出新的词汇,你经常不知道自己讲的会通向何方,“满嘴跑火车”是非常有道理的,确实会跑到不同的地方,词语的勾连就会出现,它会带来一种自由。当你说得多一点的时候,你会对这种自由感到不安。因为它们难以真正地递进,它们会像一个平行和排比,递进的话就需要到更书面语的表达。所以这二者是这样的关系,它是性格的不同侧面。

主持人:微电子对你一点影响都没有吗?

许知远:有影响。北京考生考上北大的机会相对较大,我在海淀区考上前400名就有望上北大。一进去学校,我们专业里有从江苏来的同学。我们平时不上课,我一般提前一个月开始准备考试,考了63分就特别开心,因为量子力学这件事太恐怖了。而我的同学提前三天开始复习,他们考94分,完全是对我自尊心的一种碾压。

黄西:他们是一边踢球一边看的。

许知远:对,我觉得是很大的伤害。所以始终觉得我是一个二流的头脑,那种强烈的感觉深深地烙在心里,所以我看你的书特别有共鸣。

黄西:理科标准太绝对了。我觉得我拼一辈子也赶不上牛顿或爱因斯坦。

许知远:你想太多了。

黄西:因为我爸的偶像是爱因斯坦,他听说爱因斯坦一直到6岁还不会说话。我两岁的时候说“爸”,我爸说“你再给我等等,再等四年”。

我跟许老师确实有这么一点共鸣,我也感觉我是到了大学开始真正喜欢文科的。我记得上大二的时候看哲学书,可以将尼采整个书背下来。我就在宿舍里跟他们讲尼采,后来宿舍所有人都买了那本尼采的书。我甚至想转学到哲学系,那时学校转系太难了。我折腾了一年想找我人生的意义,找了一年没找到,找得很痛苦。

后来发现系里一个生物学女教授过得特别幸福,每天想的是今天实验室发生的那些事、自然界的一些规律。我觉得这些东西特别超脱,能给人幸福,所以我就决定回到科学里去。考上中科院以后,我和许老师的感觉很相似,跟我坐一起的人正好是四川省状元。有时我俩一起在上午上课,他是一股酒气,不知道在哪儿喝了一晚上的酒,但就那样他背起单词也比我快,把我搞得很自卑。在北京读研究生那三年特别煎熬,内卷特别厉害,就拼命考GRE。我很努力的,第一次考成绩一般,我有一个北大同学第一次考满分。那种地方确实很压抑。

每天让不同东西来刺激一下思维

能找到一些灵感其实也就够了

黄西:到了美国以后,当时我想每一个学科看两本书,小说看两本,哲学看两本,历史看两本。扩大自己的视野,一点一点对文科感兴趣了。

主持人:我已经不知道我想要问什么了,只是很生气。两个理工男在这儿大型“凡尔赛”现场。我们作为文科生一直学文字和语言,但混不过黄西、许知远,这俩人还一直说自己怎么怎么不行。

黄西:其实我感觉我也不是有语言能力的人,我更多还是靠思维和感性的东西往前走。我工作以后拿了公司唯一的专利,但我有一个感觉,如果我不发现这个基因与癌症的关系,别的专家迟早也会发现。但如果是一个艺术家,你的作品只有你能做出来。所以我特别喜欢做艺术,脱口秀也一样,有些段子写完之后,我就知道这是我的,其他人根本写不出来。这种认同感更强一点。

主持人:两位在那个时候,跟很多同代人一起面对那样一个世界。现在你们都是有头有脸的名人了,跟世界的接触面和以前肯定不一样了,经历的这种困惑或是困难,肯定也不一样。那你们现在最重要的,简单来说就是吸取素材和寻找话题的方式是什么?早期您讲移民经历,是很年轻时候的一些困扰与经历,现在肯定不一样了,现在怎样去寻找?

黄西:现在话题是理工男的中年危机。因为现在我抬头有抬头纹,低头有双下巴,减肥经常是靠掉头发。活到我这个岁数,上有老下有小这种窘境我经常会讲一下。其实人生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难题,没有一个人活得很轻松。所以,素材是不断有的。

而且许老师刚才讲得也特别好,文字上的联想特别重要。我记得美国一个书店卖一本365页的书,一年365天,每天一页,一页上只有一个单词,都是随机的。这是专门给作家出的一本书,这些作家也好,编剧也好,甚至脱口秀演员,有时候买这本书,每天看一页,看一个单词,联想一些东西,将它写下来。联想的这些东西,经常与你生活的环境、现实、当下热点都有关系。所以,让每天有不同的东西来刺激一下你的思维,这是挺重要的事。

后来我发现我念大学时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到现在也很难,但我比较相信萨特的观点——人生的意义就在于给自己的人生找定义。每天能找一些灵感,这其实也就够了。

主持人:许老师呢,作为公司的顶梁柱?

许知远:我也进入中年危机了,我不知道是虚幻的中年危机,还是真实的中年危机,反正已经开始出现了。

渴望一个非常持久深入的传统

人生要找到很多风

许知远:当然我最近也有点欣喜。这两天晚上我在看余英时和王汎森写的书,这都是我非常崇敬的历史学家,他们写史家与时代、自己与时代的关系。我以前读过这些书,最近突然意识到我读懂了,我有真正的共情了。他们提到当年王国维、傅斯年,提到大的历史转变过程当中历史书写者的作用到底是什么,知识分子对时代的关怀到底是什么东西;他们自己内心有很多纠结,面对西方的焦虑,面对中国自己内部转变的感受,包括怎么面对这么大的过去的传统——一个美国知识分子不用面对那么大的传统,而我们面临从春秋秦汉到现在这么长的一个传统。

我觉得现在读的时候,突然有了一些共情。而且开始有一些很细微的感觉,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都是半夜读的,喝了很多酒,可能是幻觉?也有共情。它给了我很多镇定和启发,而且我最终意识到,我的内心深处是渴望这些东西的,渴望一个非常持久深入的传统。

我又发现阅读是我最重要的一个感受的来源,而且更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即使你是一个二流的头脑,只要你找到Calling,找到你真的要投身的东西。Calling对我自己很重要,有点像重新来过一遍的感觉。我意识到我20多岁读叔本华,他悲观,我那时候是一些表层的感觉。但现在我特别想重新再读一遍,此刻是新的契合,你更深地感受到这一点存在。

我感觉有点到了思想与情感的第二阶段了。人生第一股风把你带到什么地方?对于黄先生,中科院是第一股风,Talk show是第二股风。但人生要找到好多风。我现在在找第三股风,第一股风结束了,第二股风正在慢慢到来,我是这种感觉。

主持人:你们都谈到自己跟更大传统的关系、一个人在历史中的位置问题。如果我们要书写历史,记录本身是很重要的。那记录方式的改变,对于每个人都有很多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论是主持“十三邀”,或是写书,都是某种意义的记录,脱口秀也是。我很想知道在你们看来,一种记录或书写的方式的改变,对你们表达的影响是多少?你们觉得这个记录与书写的重要性,对你们来说重要吗?

许知远:我越来越觉得重要,我特别痛恨自己没有写日记。每个人都应该写日记。我研究晚清与民国转型,很重要的一本参考书是《退想斋日记》,是一个山西的秀才刘大鹏,他举人都没中,但他特别了不起。他一八七几年生的,一直到一九四几年才去世,他每天都写日记。比如他1895年赶上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他作为举人来北京参加考试,他听说过康有为这个人,他写两笔北京的气氛;然后戊戌变法看到了又写两笔,还有义和团运动还没到他们村里,又写两笔,一直写到1949年。

我们现在对过去发生什么事,印象都很模糊。别看我们现在那么多的记录方式,你扪心自问三年前是怎样的,每年都一团糊,甚至回忆三个月前都一团糊。我觉得当时的感受能表达记录下来,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所以我特别爱看日记。我看上世纪30年代英国驻德国大使的日记,他就一天一天的,记下了德国整个的变化。还有一个前苏联晚期驻俄美国人的日记,前苏联在他笔下一天天在发生变化。

我们最终成为个体

是因为意识与更广阔的东西连在一起

许知远:最后你会发现每天在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有些是有逻辑的,大部分情况下是四面散射的,你不知道会推导到什么方向。这些东西会培养你的一种历史感,包括对生活本身的感觉。而且记录的时候,你会重新去想象和组织你的生活。因为你所有的记忆如果不经过组织以及再深一层想象,就不会进入你的头脑,在表层就过去了。所以重新组织你的记忆,在当时最快地将它记下来是太重要的一件事了,对于我们理解未来、理解自己都非常重要。

我们现在很少知道自己的父母过过什么样的生活,他在20岁的时候困惑是什么。现在记日记有很多方式,你用声音讲一下,或录一个像都可以。将来有小孩,他可以看到有关自己成长的东西。而且我们最终成为个体,是因为我们的意识与更广阔的东西连在一起了。我们的个人意识与过去,与对过去的理解、对未来的想象连在一起,我们与周围人彼此的意识连在一起,造成我们个人的意识。我们要成为一个真正丰富、对自己有清晰理解的个体,去记录自己的生活,包括自己真实的内心、很黑暗的感受,都是非常重要的。直至最终记录你的梦,你们所有在白天的恐惧、焦虑、难言之隐在梦中都会寻找一种表达。

黄西:我觉得写作是最好的锻炼表达的方式。很多东西你将它写成文字以后,会觉得自己说出来的东西更有力量,好像有一个备份的感觉,有人在后边挺我。这种感觉挺好的。

许知远:真正的记录必须是有一个你独特感受的记录,你独特的思考感受才是值得被记录的,否则就是一个复制的记录。我们今天都拍一个Logo,都一样的,但你一定可以找出不一样的角度,这时就是对自己的一个考验了。

我们还是应该去追问自己,哪个表达是真正的自我对这件事的观察。你不可能事无巨细记下一切东西,所以你要不断地追问以及审视自己,非常诚实地问自己。当你把这个东西越搞越清晰时,你的记录就会越独特。人不是天然就可以说出自己的话的,大部分情况下我们说的是别人的话。我们说别人的话是安全的,是放松的,但说自己的话是会引起不安的,因为只有极少幸运的时刻才会得到热烈的回响。这个时刻一定是付出了很多次挫败之后,“怎么他们笑了?怎么Get到我讲的东西?”那时候才找到这是我可以讲述的东西。

黄西:我刚才为什么说许老师有脱口秀演员的特质或潜能,因为他刚才说这个东西,在我们这个行业里就是脱口秀门槛。

大家觉得脱口秀没有门槛,是个人拿个话筒都可以讲。门槛在哪儿?就是找到自己的声音,找到自己的观点,这是最难的一件事。绝大部分脱口秀演员得花5-6年的时间来找这个声音,但许老师已经有了,这应该说是赢在起跑线了。

我在书里边写我原来比较自卑,我经常跟同龄人比,总觉得自己是二流头脑,自己比四川状元以及考满分的人都矮一截。但通过写作以及讲脱口秀、语言表达,可以一点点找到属于自己比较独特的视角。很多时候你得反复磨炼才能找到自己的声音和语言。后来我真正找到自信,也是脱口秀做了一段时间以后,一点点找到自己的声音,有了自己的声音才找到自己的自信。

整理/雨驿

编辑/王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