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杰对话诺奖得主:关于科学与艺术之共性与原力
中国新闻网 2021-09-26 14:30

“艺术是一种科学,同时科学也是一种艺术,两者都是由想象力驱动的。”“科学是一种非常需要想象力的工作,而好的艺术家的工作方式也需要求真意志来支持。”——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结构生物学教授迈克尔·莱维特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科技艺术学院副院长邱志杰,以及策展人苏珊·布罗施·莱维特,日前就科学与艺术中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力的培养等话题,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展开对话。

科学和艺术是人类创造力的两大引擎,科学与艺术在基础研究层面的突破,才会带来技术与工艺、工程与设计层面的全新的可能。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科技艺术致力于将艺术创新与科技创新深度结合,构建基础层面上的互相激发和滋养的机制,正是为了寻求一种“原始创新力”。

参加当日讲座的迈克尔·莱维特和同事成功开发了结合量子力学和经典力学的计算方法,使用计算机计算分子的化学反应过程,并因此获得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苏珊·布罗施·莱维特博士是迈克尔·莱维特的妻子,也是一名策展人。她熟悉中国当代艺术,曾在北京大学教授希伯来语,致力于中国与以色列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

迈克尔·莱维特当日与观众分享了自己近期的研究。他讲到了生物分子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生成,生物的随机多样性,以及他在分子结构研究中的部分成果。迈克尔为观众展示了他在分子结构研究中的部分成果图例,他将自己的研究工作比作是在画地图。在这些动态的“地图”中,人们可以看到分子是如何移动的,分子的周围正在发生着什么,就像是在看电影一样。最后,他还介绍了疫情期间他所做的用来分析疫情走势的生物学统计模型。

对话环节,莱维特、邱志杰与苏珊共同探讨了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的共性,以及创造力的源泉。

莱维特认为,科学与艺术都需要创意的火花。从某种程度上看,科学是一种非常需要想象力的工作,而好的艺术家的工作方式也需要求真意志来支持。好的艺术应该是以对真理的追求作为驱动力的,好的艺术对人所起的作用,其实跟科学见解、科学真理给人们带来的那种启蒙的感觉其实是高度相似的。因此,邱志杰认为艺术是一种科学,同时科学也是一种艺术,两者都是由想象力驱动的,也都是对我们习惯成见的超越。

莱维特指出,科学和艺术的工作都是关于真理的,但这个真理不一定是关于全球的,它可以是关于你自己的真相,寻求真理的毅力非常重要,无论在科学还是艺术当中,都需要大量的付出,真理的道路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

论及科学和艺术的分科问题,莱维特认为,不论是艺术、科学,或者化学和物理,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生物和经济学等等,一切这些区分都是人为的。虽然他所获的是诺贝尔化学奖,“但我其实没有专门学过化学,实际上化学是关于分子的,而分子是关于生物的,这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的。在学科上虽然有这些分野,但我们要去努力去忘记这些分野,突破这些分野。”

最后,三位嘉宾就科学创新机制与中国青年艺术家成长等话题展开了讨论。邱志杰认为,中国年轻一代面临着社会现实带来的多重压力,但是我们仍要眼光远大,关怀和思考大问题。莱维特勉励场下的青年学子们道,“这个世界需要年轻人,需要有意愿、有热情、想做一些事情的年轻人。生命本身就是一场旅程,道路不免起伏坎坷,中国的年轻人,要有积极、坚定的内心。”

文并摄/中新网记者 高凯

编辑/崔巍

相关阅读
诺奖得主斯宾塞称中国“不可替代” 将保持“世界工厂”地位
新华社 2024-08-15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受聘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新闻网 2024-05-16
由诺奖得主的“事业曲线”说开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08
这位诺奖得主,无偿为中国企业担任科学顾问
科技日报 2023-10-05
复旦大学引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让·梯若尔
复旦大学 2023-05-25
多位诺奖得主出席大湾区科学论坛主论坛:大湾区协同创新 未来有更大想象空间
南方日报 2023-05-22
经济学诺奖得主:资本市场和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并没有下降
澎湃新闻 2023-05-20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在浦江科学大师讲坛首讲
中国新闻网 2022-11-1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