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七家镇八仙庄村92岁老党员高志元,讲述起几次战役,他神采飞扬,当时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浮现;提到忙农活儿的日子,他津津有味地回味着。谈起退休后的生活,他说自己乐在其中。
拥有73年党龄的高志元,一起来听听他的红色故事。
18岁投身革命,他在枪林弹雨中爬出包围圈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解放军三十六团三营教导员白静和昌顺县十区区干部门主任、赵德弼等地下党同志,经常来到八仙庄村宣传革命思想、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为高志元的心中埋下了革命火种。
1947年底,年仅18岁的高志元投身革命,成为昌顺县大队的一名战士,第二年便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为贫苦农民指明了革命方向,我拥护党、热爱党,决心永远跟党干革命。”他回忆道。
在解放战争时期,昌顺县大队积极开展游击战,机智勇敢地打击敌人。枪林弹雨中突围,猛烈炮火中冲锋,与敌人短兵相接……高志元在参加的战役中毫不畏惧,勇往直前。
虽然已经过去70多年,但高志元仍对两次战役记忆犹新。
100人左右的连队,与300多敌人狭路相逢,但高志元和战友们镇定自若,投掷的手榴弹让敌人猝不及防,正面交锋中也不落下风。再加上连长制定的迂回包抄战术运用得当,昌顺县大队在这场“以少打多”的战役中获胜,并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
另一次同样是被敌人包围:两侧都是山坡,只有一个路口通行,敌人在高地架了两挺机关枪。“我一点点爬出了包围圈,这是一次死里逃生的经历,当时的信念是:只要有一口气在,就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高志元说:“我曾亲眼看着身边的战友倒下,真是悲痛欲绝。他们尚未完成的目标,我要坚强地走下去,去一步步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高志元被安排到南苑航空营和灯市口航空局站岗执勤,负责安保工作。“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上级给我安排了什么任务,我就要尽力去做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更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他说。
吃大苦耐大劳,他用真心凝聚人心
1950年,高志元退伍回到八仙庄村,担任第三生产队队长一职。
早年的生产队队长,是举足轻重的角色。大事小情,队长一出面就要“摆平”,具有权威性。同时,生产队是一个大家庭,队长就是“大家长”,80多人同住在一个村,什么事都要操心费神。
事无巨细、头脑灵活是高志元的优势。农机具维修、添置新农具,就连生产队的房子和仓库漏不漏雨,牛马圈何时清理,他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安排。
八仙庄村种植的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谷子、高粱等,人工撒籽、施肥,进行田间管理。哪个季节干什么活,哪块地种什么庄稼,什么时间调换茬口……高志元都了然于胸,他熟悉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特别是掌握农作物的生长习性。
平日里头疼脑热在所难免,但当生产队队长的将近30多年中,高志元从未请过一次病假。他说:“村民每天的工作,都等着我去分配。我要是不去的话,生产队就乱套了。”
“吃大苦耐大劳”,是村民们对高志元的评价:“他以身作则,脏活累活都抢着干,凡事都以大局为重,时刻考虑集体利益。他用真心凝聚了人心,我们由衷敬佩他。”
红袖标+党小组组长,他还奔走在捐款前列
为革命事业奋斗,凝聚人心干农事,忙活了半辈子的高志元在退休后还是闲不住,忙碌的身影四处可见。
高志元又当了10余年党小组组长。党员学习,党员开会,收党费……他都要到党员家中挨家挨户通知。“那时候不是家家都安装电话,需要入户通知,我身体健康、腿脚好。”高志元说:“我虽然退休了,但还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北京奥运会,全国“两会”,节日庆典……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头,高志元都会戴上红袖标出现在村里的卡口,对过往的行人和车辆进行安全检查。“岁数大了,出来活动下挺好的,不能天天在家憋着。”他表示。
八仙庄村组织的各种捐款活动,高志元总是奔走在前列。他说:“家里生活上吃喝不愁,比灾区人民过得强多了。我捐的钱不是很多,代表了自己的一份心意。”北七家镇对口帮扶河北省尚义县满井镇,高志元听说后不仅主动购买满井镇的土豆,还不忘向街坊四邻推销。
八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宁艳红说:“当兵、生产队队长、党小组组长,高志元老人在重要岗位上,一辈子都在为八仙庄村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只要提到他,老一辈人都会竖起大拇指。作为党员,他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
如今,除了患有白内障外,92岁的高志元依旧硬朗,生活自理没问题,还经常出去散步。7个儿女也是孝顺有加,老爷子享受着四世同堂的幸福生活。
“我在旧社会时挨过饿、受过穷,新中国一天天建设发展得越来越好,我的生活也好了,现在能够安享晚年。”高志元表示:“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要感谢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进了幸福生活。”
文/北青社区报 茹鑫
编辑/谢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