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鸡舍很远就能闻到异味,我们通过自主研发的益生菌进行喂养,不仅没有异味,产出的粪便还能通过其他养殖形成一套生物循环系统,节本增效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安徽省新生活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厂长石松山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头戴一顶爵士帽、留着胡渣、个头不高但精气神十足,很难将这位有着文艺范儿的“90后”小伙子与“农民”划上等号。但他确实是一位与农业打了5年交道的“现代农民”,不仅懂得修建鸡棚、喂养鸡,还利用生物技术在农村养殖上搞起循环经济,养殖种植两不误,同时美化了乡村环境。
“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屎肠球菌......。”一谈起益生菌,石松山如数家珍。他的宿舍里除了一张床,其他地方挤满了大大小小的纯净水桶、不锈钢桶,桶里装满了发酵成分,这是石松山培植益生菌的“秘密基地”。
“养殖过程益生菌全程陪伴,用来除臭、保健、发酵。四百平方米的生物车间可以日处理一吨鸡粪,约喂养200-300斤黑水虻,附带产生约700斤有机肥,够一亩左右蔬菜种植。目前农场里7000只鸡每天产出的700公斤粪便可全部用益生菌发酵转化,整个过程几乎没有任何污染物排放,实现了‘变废为宝’。”石松山说。
石松山是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东和店镇人,从小生长在农村,使他很早就意识到农村废物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他在合肥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学习期间便萌生了发展生态农村的想法。
大学毕业后,石松山放弃城市工作。2015年,他选择回到爱人家乡云南大理创业做“农民”。在发展养殖业的过程中,发挥专业专长,利用生物技术结合农业养殖,不仅改变了过去传统养殖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帮助自己更精准地找到了未来发展方向。
石松山与爱人陈玉琼是大学同学,两人志同道合,又怀有共同的“农业梦”。起初他提出做农业时,一心想要儿子走出农村的父母并不支持。妻子陈玉琼一直选择默默支持他,陪他一同扎进鸡棚里,常年与鸡群相伴,用行动给予石松山信心和力量。
在云南创业初期,由于资金不足、养殖经验匮乏,第一批试验的600只鸡,只养活了40只。鸡蛋孵化失败、鸡仔无法养活,接连的打击曾一度让石松山陷入困境。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冬天雪地里母鸡带小鸡四处跑的场景,深受启发。热衷技术钻研的石松山发明了一套“仿母鸡脱温装置”。
石松山介绍,传统养鸡模式通风和保暖很难兼顾,小鸡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仿母鸡脱温装置”是通过打造自动恒温箱,实现局部供暖,同时保证鸡舍通风和保暖。“小鸡冷了就躲进去,觅食时出来,像在母鸡怀里一样。受冷热刺激养出来的鸡免疫力更强,长得更快,病死率大大降低,下一步准备申请国家专利。”
2019年,石松山带着多年在农业上的技术研究,与妻子一同回到两人最初相识的安徽合肥发展。“安徽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比较看好安徽的发展,它连接中部和东南沿海,便捷的交通和良好的地理位置有利于高端生态产品的销售。”
谈起未来农业的发展,石松山充满信心:“生物循环是最天然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这种生物技术还能广泛运用到其他养殖业,比如猪、牛、羊饲料的发酵,分解水中鱼类食物残渣和粪便等,对环境起到净化作用。我们将不断完善生物循环系统,形成成本低、污染低、品质高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
如今的石松山将老人和孩子都接到了身边,未来打算在安徽定居。他平时劳作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写诗,妻子陈玉琼作为“贤内助”,主要负责照顾家人。一家六口过着心中有诗、脚下有土的男耕女织田园生活。
“我看中他是一个比较诚实的人,而且非常善良正直,所以他做什么我都非常赞同。无论是去上班还是创业,我都支持他。”陈玉琼说。
文/储玮玮 张俊
编辑/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