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居家学习网上授课的日子像一个梦一样,渐行渐远。春分已经来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开始无限怀念起人声鼎沸的校园生活了。
近日,又去录了一节高二的语文课,猛然发现孩子们的居家学习已经延续了一个月。当然,学生居家延续了寒假生活,并非就荒废了学业,耽误了青春。这不,从上至下,“停课不停学”,已经成了学生以及家长们耳熟能详的词语。多年以后,当现在的学生长大成人之后,回头看来,一切竟然是这样的有条不紊。电视与互联网的原住民们并没有因为居家的封闭而手足无措。学习资源及时同步,学习指导多样且个别,老师与学生纵然是天涯,也成了近邻。因了一块屏幕,你看得见老师的面孔,听得见老师的声音,平时上课看惯了的PPT也会一如既往。大约很多人会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网络仿佛触手可摸,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字节。
当然,除了网络,还有电视。你会看到平时熟悉的老师出现在了屏幕上,熟悉中有点陌生。所以,除了不在那间真实的教室,好像一切没有发生变化。
接到通知,让我给同学们讲讲古代诗歌的复习。“大家可以准备一个小时的课。”微信里说。于是根据一个小时的容量,我开始构思从何讲起,要谈怎样的内容,因为一般情形下,一个专题大约得花三小时的时间。正当我在茫茫诗海中捕捉若干诗句的时候,微信又传来信息道:讲课时长为35分钟,大家可以准备40分钟的课。
35分钟?!我该讲些什么呢?原来学习一首诗,就要一节课的。当然现在不可能给高三的学生讲解一首诗了,因为这不是学习研读新的诗歌,而是高三复习专题。我也是教学经验颇为丰富的老教师了。白天与自己的学生互动,探讨了疫情下我们如何保持理性,晚上睡意蒙眬,脑海中诗歌的只言片语不断掠过,有铁马冰河入梦来之感。诗句消逝,渐入梦中,居然讲了一节诗歌欣赏课,清早醒来,已然忘了大半。然而也渐渐清楚了这35分钟的重点。作为古代诗歌专题课,我并不能全面覆盖,概括谈之,我需要从学生阅读诗歌的痛点出发,做一节有一定深度且能解决痛点的复习课。而痛点呢,便是回归理解的层面,解决理解古代诗歌的障碍点。
PPT做好,调整好颜色、字体大小,发给教研部门进行审核。剩下便是我对授课的内容的熟悉了。实际上,每一位老师在真正授课之前,大约都会处于一个授课内容不断浮现的阶段,无论你是在看书,或者是在吃饭,那个PPT的某个页面总是会偶然在你的脑海中打开播放。要完整播放,莫过于临睡之前,平躺于床上,头枕双肘,望着空洞之处,在脑海中打开了PPT,开始一张一张播放,你的声音在遥远的深处无限循环。有若干处模糊了,也并不立即就起来真的翻了纸张,仅仅是在脑中做个标记,第二天起来你会清晰地记起这个模糊的地方。
平时的课堂会这样吗?当然不会。因为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很多内容都会被激发出来,创造出来,而现在,仅仅是单纯的输出,没有回应,没有提示。所以,你需要熟悉你的每一个既定的环节,而不用去考虑是否有生成的内容。
当然,我还需要试讲几次,以便确定我的语速以及实际要花费的时间。一般我将试讲的时间放在晚上,戴了耳机,在夜尚不深、人声已静的书房里,听了外面马路上偶尔划过的车流声,我开始进入我的空中课堂。往往都是时间过长,于是我看着PPT,斟酌要删掉哪个页面。删掉这张吧,只是一个例子。不行,这个例子很是典型,我随即否定了自己。于是又开始往下翻。因为无论哪张都是很有意义的,它代表着一个知识点或一个重要的方法。但总归是要做出选择的,而在选择的过程中,便也更加清晰了重点。
那天录制倒也平凡,感觉好像是刚开始便煞了尾,四十几分钟倏忽即过。那天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驱车前往北京电视台,一路上空旷而明媚,闻得到路边泛了鹅黄的柳丝的味道。那录制现场是北京电视台45层顶端的一个平台,面对着数台摄像机,也面对了刺眼的阳光。若不是病毒的肆虐,这该是怎样的一个好天气!我看了从玻璃幕墙透过来的阳光,阳光下不远处的电视屏幕上的PPT也模糊了许多,字迹好像蚂蚁一般,平铺在屏幕上。于是我放弃了辨识那阳光中的PPT之努力,从模糊的字迹中寻找我脑海中的那张清晰的PPT。当然,阳光下的讲课者人物效果颇佳,背后映衬了淡蓝色的天空和不远处林立的高楼,好像这场疫情从没有发生过一样。
真的怀念课堂了,不仅学生们这样说,我也这样想。
文/北京十一学校语文学科主任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闫存林
编辑/雷若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