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受女性主义思潮影响的新版《星球大战》《饥饿游戏》《冰雪奇缘》等众多好莱坞大片都创造过口碑票房双丰收的佳绩,但像新版《霹雳娇娃》这样彻底拍成了一部“女性主义宣言书”,在好莱坞主流商业片中,还是比较罕见甚至前所未有的。这就对影片形成了一种“双刃剑效应”,特点有多鲜明,问题就有多严重。
此片最直观的观影体验就是:“女性主义”的相关话题偏多,信息量偏大,导致观影过程并不是那么轻松愉悦。这是女演员伊丽莎白·班克斯当导演拍摄的第一部好莱坞动作片,虽然她此前有执导好莱坞歌舞片《完美音调2》的成功经验,但这显然对她拍摄一部商业动作片无甚帮助。本片的“女性主义”表达足够,而“爆米花”程度远远不够。对于中国观众,甚至是对于中国女观众来说,能否有效接收本片通过大量对白注入的女性主义思想,是不敢让人抱有太大信心的。
上面说了“双刃剑”的一面——问题,下面说说“双刃剑”的另一面——特点。本片对于“女性主义”的表达欲望,堪称好莱坞商业片中前所未有之强烈。开头“暮光女”克里斯汀·斯图尔特跟那个“亚裔脸”反派的对白,就涉及了“女性选择权”“男性对女性的性别偏见”等几个女性主义话题。
还有开场戏结束之后的片头,老版《霹雳娇娃》的传统是:伴随着老美剧《霹雳娇娃》的经典主旋律,由三位“娇娃”出镜并配有“查理”介绍旁白的画面。但本片摒弃了“致敬”,不仅用上了全新配乐,三位娇娃也没出镜,而是换上了呈现追求自我、活出个性的“全球女性大联欢”这样一种片头,这无疑就是“女性主义思潮”在影片中的直观表达。
本片着力营造三位娇娃之间的情感戏,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好莱坞动作片主要展现“男性情谊”(bromance)的一种颠覆。大家可以经常在好莱坞商业动作片中看到各种“男性情谊”的设计,比如“漫威电影宇宙”里的雷神和洛基,比如《大侦探福尔摩斯》里面的福尔摩斯和华生,但“女性情谊”就只是在《牛仔裤的夏天》之类的好莱坞情感片中出现了,在动作片里是不多见的。
新版《霹雳娇娃》十分注重在娇娃间营造一种“女性情谊”的情感氛围。尤其是黑人娇娃和“暮光女”之间的戏份——两人都是锋芒毕露的个性妹,一开始针锋相对,彼此有些看不顺眼,直到两人经过“工厂大战”互相帮助、携手对敌,才真正敞开心扉接纳对方。“工厂大战”之后,带着大战疲惫的三位娇娃坐在伊斯坦布尔的游船上彼此依靠,从这一刻起,她们像家人一样真正成为一个亲密整体,这也是导演极力渲染“女性情谊”的一场戏。
片中还有不少对于好莱坞商业片传统的“男性思维”的颠覆与逆反的内容,目的就是塑造独立、自信、坚强、勇敢、有个性有头脑、离开男人完全也能活得潇洒、活得精彩的这样一种当代女性形象。当你看到结尾,会发现几乎所有男性主要角色都是坏蛋。好莱坞以往比较爱塑造一些无脑的花瓶妹,本片就来展现有权力、有地位的男性也可以是愚蠢和无脑的,正因为他们的自以为是、自高自大,更能折射出女性的理性与真挚、聪明与机智。他们对娇娃们一次又一次的轻视,结果就变成娇娃们对他们一次又一次的“打脸”。
这种颠覆与逆反,在三位娇娃的角色形象以及气质方面也有鲜明体现。对比卡梅隆·迪亚兹、德鲁·巴里摩尔、刘玉玲在老版《霹雳娇娃》电影里的角色就不难看出,虽然老版电影也强调了娇娃们在男人面前的强势,但她们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的各种搔首弄姿、载歌载舞,其实都是在给男性观众的眼睛“发糖”,是在极力讨好男性观众的。
但在新版《霹雳娇娃》里,娇娃们的角色和气质不以讨好男性观众为目的。她们的个性和魅力不是为了男性观众而散发的,而是为了女性观众而散发的;不是要让男性观众心中发出“好漂亮的性感妞”的感慨,而是要让女性观众发出“我要活成她那样的女人”的心声。
但不得不说,本片对于女性主义的推崇和渲染有些过于完美了,这就导致整部影片显得失真和儿戏,更像是给女性观众营造的一个“女性主义完美梦境”。在这个梦境里,女性们可以开着豪车满世界穿梭执行任务,基地里有各种漂亮衣服鞋子随意挑选,还有一个叫“圣人”的男性给你服务,他温柔优雅,精通厨艺,会理疗按摩,还是个心理治疗师,这样的男人就是女性梦中的“完美男闺蜜”吧!
在这个梦境里,女性总能打得过男性,即便一开始打不过,最后也能完全凭实力战胜他。整部影片除了“暮光女”有一个胳膊擦伤需要敷药的小伤之外,其他的打斗戏也只是把娇娃们弄脏一些、狼狈一些,娇娃们从头到尾几乎不会受伤流血,不会有损她们的完美容颜。
文/列文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贺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