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舆论环境也是营商环境和发展环境
重庆瞭望 2024-06-07 10:14

近日,贵州省通报了备受大众关心的女企业家讨工程款事件调查情况,依法平等保护了各类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并及时回应舆论关切,推动相关纠纷依法处理。调查组在调查情况中写道:“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好的舆论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对营商环境和发展环境而言不可或缺。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个别地方在舆论环境建设方面,有一些误区和问题亟需厘清改善。

比如,在基层,有的单位和部门好经验可圈可点,好故事精彩纷呈,新闻舆论工作有声有色、出新出彩,舆论环境建设风生水起、广受好评;而有的则片面认为新闻舆论工作只要不添乱,就可有可无,对新闻媒体和群众或是因循守旧,抱有“鸵鸟心态”,或是照本宣科,顾左右而言他。

有的地方对舆论环境建设缺乏深刻认识、存在思想偏差,习惯表扬性、经验性、典型性正面报道,对突发事件特别是批评性、监督性报道,怕字当头、简单粗暴,视舆情为“敌情”,一味奉行传统经验主义的挨、躲、捂、拖、堵、截、洗“七字真经”,结果却弄巧成拙,使事态朝着更坏的方向发展。

有的不敢斗争、不愿担当,回应媒体“长、空、假”,片面认为新闻舆论工作单纯就是新闻宣传系统的事,不关心、不重视,“路人心态”潜滋暗长,原本职责范围内的事也要层层上报请示,导致舆情频发、问题扩大、矛盾激化。

还有的自媒体账号、大V,打着“评测”“监督”的旗号,博眼球、造流量、“敲竹杠”,蓄意“带节奏”、恶意“泼脏水”、故意“编黑料”,肆意发布涉企侵权信息,破坏正常的传播秩序和清朗的网络环境,损害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干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扰乱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环境,更无益于营造强信心、稳预期、添活力、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现实中,造成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有一个重要方面不可忽视,那就是个别地方对新形势下舆论环境与营商环境、发展环境之间的逻辑内涵、客观规律认识不深、了解不够,法治意识和媒介素养淡薄,新闻舆论工作的本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舆论环境实质上是一种特殊公共产品。一个地方是否具有良好的舆论环境,关乎营商环境和发展环境。

营商环境和发展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可以说,其包含社会法治、政务服务、市场环境、舆论环境等多个指标和维度,其中舆论环境不仅是构成这一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这一生态的关键要素。

舆论环境作为一种反映舆论传播的社会环境,其不仅深刻反映社会个体的思维方式、行为意识和价值观念,更对一个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

实践一再证明,基于价值传播而呈现的良好的舆论环境对一个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良好的舆论环境,有利于资金资本资源富集、优化要素资源配置、蓄积发展动能势能、实现价值跃迁;有利于为企业成长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风清气朗的环境空间,更好发挥示范带动集聚效应;有利于强化区域形象品牌塑造和传播,赢得良好口碑和广泛支持,提高知名度、认可度和美誉度;有利于增强一个地方组织系统和内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更好地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反之,糟糕的舆论环境,也会成为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阻碍。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更是工作的导向。

当前,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变革日趋深刻,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阵地、主渠道,舆论的形成路径与扩散机制发生重大变化。

媒介议程到公众议程的转变,推动大众传播向去中心化的社交媒体时代演进,呈现多向传播、海量传播、开放传播、即时传播等特征,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国际与国内交织融合形成一个日益复杂的大舆论场,深刻影响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舆论形象犹如一面镜子,其反射出的是城市内部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综合印象。”一言以蔽之,良好的舆论环境不仅是一种形象力、品牌力、生产力、竞争力,也彰显着一个地方的风貌、格局、自信与开放。

前行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

舆论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重要形式,始终与一个地方的现实发展紧密相连、相生相伴,好的、坏的皆会存在。然而,一个有智慧、敢担当、善作为、谋发展的地方,不仅高度重视舆论环境建设,而且千方百计塑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并充分发挥其正向功能和积极作用,努力使之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

更应看到,社交媒体时代,基于用户关系节点而逐渐形成的互动圈层传播模式和舆论生态环境,扩展了公共议题的构建及舆论生成的时空,强化了传播节点间的关系黏度、连接张力、价值认同,但同时也形成了相对封闭、偏向私人化和自我强化的“传播圈”“舆论场”“信息茧房”。

事实上,处于非理性、有序、健康的传播舆论环境下,面对不确定性和海量需要处理的信息,个体可能会遵循一种更为主观的、简单的、次优的判断和推理,形成认识上的行为偏差和路径依赖,进而产生认知误区、情感偏差和不当行为。

既要以自信开放的姿态和格局、善用善治的智慧和能力,加强和改善舆论环境建设,也要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新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时时处处事事警惕非理性和错误的声音、现象和问题。

舆论环境与社会现实息息相关,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动员力。舆论环境建设面向社会大众,本质上是基层工作、群众工作,有其逻辑内涵、客观规律和价值导向。

构建良好舆论环境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必须充分发挥各主体积极作用,落实好相关责任,广泛凝聚各方共识和力量,提高舆论环境综合治理和运用能力,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和运用格局。

毛泽东同志曾说:“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自己也不会垮台。”“人人都在舆论场、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的社交媒体时代,因循固守“一味低调”“捂、压、盖”“负面报道影响公众心理认知”等的经验主义是行不通的。

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不仅关系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也是领导干部职责所系、能力所需、治理所要。这不仅考验着一个地方如何对待、处理、运用媒介的能力和水平,也是衡量基层领导干部是否政治成熟、是否具有媒介素养和领导才能的试金石。

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组织者、引领者、推动者和落实者,是干部队伍的排头兵、领头羊,是“关键少数”。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对于加强舆论环境建设、营商环境建设和发展环境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在客观上要求领导干部尤需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扎实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善于同新闻工作者交友、交心、交情,关心、信任、支持新闻舆论工作,善待善用新闻媒体宣讲政策主张、组织动员群众、回应群众关切、传播指导经验、提升治理能力、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工作开展。

“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对于舆论环境建设,此言可谓是深得其理。越是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越需要善待民声民意、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凝聚合力共识。

比如,有的地方领导直言欢迎舆论监督,并告诉记者,有问题可以直接向他反映;有的地方将舆论监督引入到区委书记月度工作点评会;有的地方推出全媒体舆论监督报道,切实发挥主流媒体“党的喉舌”的作用;有的地方以积极心态面对舆论监督,对照反映问题,逐一改进……

凡此种种,不仅没有为一地抹黑、把一域唱衰,反而展现出一个地方的底气、智慧、开放和包容,更是成为推动舆论环境建设、营商环境建设和发展环境建设的“加分项”“好声音”“正能量”。

文/梁修明

图源/新华社

编辑/潘洪其

相关阅读
优化营商环境,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
光明日报 2024-06-16
以企业获得感为导向,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1
警惕“极化舆论”恶化企业发展环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6
良好营商环境不容网络“喷子”搅局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4-02
为民企发展营造健康舆论环境
环球时报 2024-03-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