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海拔4800米以上的青海玉树可可西里卓乃湖畔,一只“机器藏羚羊”慢慢潜入了藏羚羊群中,开始时,机警胆小的藏羚羊有些好奇,但很快就接纳了这只脚步稍显僵硬的“机器藏羚羊”。据介绍,这只“机器藏羚羊”本身是一只四足机器狗,通过技术团队进行了仿真动物外形制作,装点了和藏羚羊极为相似的皮毛,还原了藏羚羊的体态,从而让这只“机器藏羚羊”被真正的藏羚羊群体所接纳。
8月13日,实施了此次仿真动物外形制作的苏州白鹿鸣团队负责人刘玉丽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团队平时主要制作的是原比例的动物模型。接手这次为四足机器狗进行仿真动物外形制作的任务后,团队首先开展了模型设计,参考藏羚羊的骨骼结构、肌肉线条的同时,还要根据机器狗的外形进行适配。“这次既要还原真实藏羚羊的体态,又要保证与机器完美衔接,对我们团队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这期间,团队成员着力处理了“机器藏羚羊”的皮毛制作问题。她表示,第一次制作出来的“机器藏羚羊”皮毛质感并不理想。为此团队开展了二次加工,这一次制作出来的皮毛无论是视觉上看还是摸起来的手感,都和真实的藏羚羊皮毛非常贴近。“藏羚羊生活在高原上,皮毛较厚。我们在制作时特别注意了皮毛的柔软度和厚度的还原,从而确保皮毛套在机器狗上后,减少藏羚羊的戒备心。”
“在研究藏羚羊迁徙等问题时,藏羚羊不会对我们的‘机器藏羚羊’产生太多戒备心,这有助于科研人员更好地开展观测工作。”刘玉丽表示,能够通过参与这个项目,为野生动物保护和生态平衡出力,这让团队成员都感到很开心。
参与这次行动的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连新明也表示,这只首次出现在可可西里腹地的“机器藏羚羊”,将为我国藏羚羊行为研究提供更加精准可靠的影像和数据,助力赋能守护好这片“生命禁区”中的珍稀野生动物和自然生态环境。
据悉,近年来为藏羚羊迁徙“值班放哨”的“移动哨兵”等众多科技项目,都已陆续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可可西里管理处执法监督科科长秋培扎西说,更多机器人、人工智能等“科技动能”的加持,让可可西里的生态保护工作更高效、更环保、更人性。
实习生/武昱含
综合新华社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屈畅
编辑/李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