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日订单从1亿单飙升至2.5亿单,包括北京在内的淘宝127城夜间订单环比增长超100%。平台消费券的投放,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消费者的钱包,更打开了餐饮商家的经营新空间。消费活力的提振正悄然改变着餐饮行业的格局。今年夏季,北京餐饮行业呈现就业与经营双向增长态势。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走进线下餐馆,探访餐饮业商家和消费者以及市场相关方的情况,感受餐饮消费火了之后因之而来相关行业焕发的蓬勃生机。
探访:“外卖订单量增加了75%~80%”
“您好,外卖订单已经出餐了”,“一心饭团”门店的服务员小贾一边将打包好的饭团递给来取货的骑手小哥,一边转头回应另一位顾客的点餐需求。他额头上渗着细汗,语速快而清晰,“最近2个月店里太忙了,从早上十点到晚上八点,外卖平台的订单数量激增,我们每天的工作量直线上升。”
北青报记者在“一心饭团”中关村大融城门店看到,不到20平米的空间里,四名服务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取餐台前,每隔几分钟就有淘宝闪购的外卖小哥前来取餐,手机提示音、取餐核对声交织在一起,构成热闹的“忙碌交响曲”。
一心饭团员工的忙碌并非个例。在很多北京传统老字号餐厅,例如全聚德、东来顺、紫光园、眉州东坡等,同样能感受到这份火热——餐厅门口的停车区里,外卖骑手的电动车整齐排列,取餐的小哥进进出出,手机里的到店取餐提示音此起彼伏。“老主顾既想来堂食感受氛围,懒得出门的时候也爱点上一份烤鸭套餐外卖,我们得两头都顾好。”这种线上线下的联动,让老字号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也接上了当下消费的“地气”。
数据显示,随着夏季消费热潮的来临,外卖市场呈现出惊人的增长态势,7月以来,包括北京在内的淘宝127个城市的夜间订单环比6月增长超100%。全国超64万家门店的夜订单环比增长超过100%。全国日订单量从1亿单迅速攀升至2.5亿单,这一巨大的飞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给餐饮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伴随着外卖消费券的刺激,我们家订单量基本上增加了75%~80%。”一心饭团老板的话道出了平台活动对餐饮生意的直接拉动。这种增长并非个例,老板介绍道“去年新开业的五家店,单平台月订单量从3000单跃升至5000单。”
来自北京市统计局官网的数据也显示:上半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触网率达51.1%,较一季度和上年全年分别提升1.1个和1.6个百分点,其中餐饮业达63.2%,保持较高水平。全市实现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网上零售额2647.7亿元,占社零总额的比重为39.3%,同比提升1.7个百分点。
追访:订单激增催生餐饮业就业需求
实实在在的经营数据背后,是用工需求的刚性增长。钉钉数据显示,自5月淘宝闪购上线后,餐饮行业企业招聘和用工需求增长明显,自7月平台推出500亿平台消费券后,钉钉上的餐饮行业从业人数增长了数十万人。为应对增长的订单数量,很多餐厅都采取了“人员+ 薪资”的双重调整策略:即门店增加1-2名员工,同时将门店员工的基础工资进行上调,几百元的涨幅既体现了人力价值的提升,也成为吸引劳动力的重要筹码。这种对人力数量与待遇的调整,更带动了用工质量的显著提升。
北青报记者在求职软件BOSS直聘上,也看到不少餐饮商家贴出招聘全职或兼职的信息。从连锁快餐品牌到地方小吃店,从奶茶店到特色面馆,招聘需求几乎覆盖了餐饮行业的各个细分领域。不少商家在招聘信息中明确标注“五险”“包食宿”“奖金补贴”等条件,有的快餐店为吸引求职者,还突出“弹性工作”“晋升空间大”等优势。这意味着,随着订单量的持续攀升,餐饮行业对服务人员的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从后厨帮工、前厅服务员到外卖打包员,各个岗位都在渴求新鲜血液的注入。
18岁的小董今年六月份刚刚高考结束,即将成为一名准大学生,闲不下来的她看到了今年夏天餐饮行业发展的火热,于是在填报大学志愿后,来到家附近的餐厅面试暑期兼职工作,经过面试小董很顺利在商场负一层的快餐店收获了人生第一份工作,当谈到这份工作小董笑着说:“本来就是想暑假找点事做,没想到每天的工作这么忙!每天光外卖打包就数不过来,店里的全职姐姐说这两个月订单比平时多了快一半,连店长都亲自来帮忙呢。时薪25元还管饭,一个暑假下来能攒够大学第一个月的生活费,感觉自己也为这个热闹的夏天出了份力,挺有成就感的。”同样,目前在中关村大融城某家餐饮店打工的小贾也说:“餐饮行业如今不断上行的发展,让我们的工资高了,生活条件也变好了。”
从业者的切身感受与行业的扩张势头形成了鲜明呼应,很多餐饮业从事者对如今的发展市场充满信心,其直接体现在门店的扩张计划中。“一心饭团”的老板对北青报记者说:“本来就有规划,想先做区域品牌。平台活动不仅提升了订单量,更让新品牌快速曝光,加速了扩张进程。”目前品牌已开到12家店,下个月将冲刺18家,这种稳步扩张的底气,正是消费活力与就业潜力相互成就的生动注脚。
关注:餐饮消费逐步带动经济正向循环
采访中,一心饭团的老板谈到,外卖市场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就业增量早已突破餐饮门店的边界:“不光对餐饮行业岗位,对餐饮上下供应链的人也有增幅,比如骑手、做平台软件的,都是同比例增长。门店订单量增加,确实需要额外的编制。”在她看来,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骑手职业的转型,“过去这个工作岗位多作为过渡性选择,如今凭借收入翻倍(部分月入达两三万,远超普通蓝领),成为能够支撑家庭的稳定职业,从灵活就业转向长期发展路径。”相关管理部门对骑手权益的重视,更为这一职业增添了保障。包括骑手在内的基层劳动者恰如经济的毛细血管:“他们的状况改善不仅惠及自身,更能为整体经济注入活力,带来发展新机遇。”
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认为,外卖市场预计将会拉动约150万骑手就业,消费增量还辐射全产业链,实体商家和供应链为承接需求需扩充团队、完善环节,创造的岗位形成就业链式增长,且这些增长会直接转化为就业机会。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则指出,服务消费如果能提振,就能够带动更多中小商家,进而带动更多就业;商家活了,就业好了,又会形成更强的消费能力,最终构成正向循环。
实习生 孟襄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温婧
编辑/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