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一直是人类文化活动的活跃舞台,各种文明在海洋上曾有过美丽的邂逅。
海上丝绸之路延绵2000多年,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这条航线最后一直延伸到东非海岸,全长1.4万公里,途经多个国家和地区,可称得上是古代最长的远洋航线之一,唐宋时期更是出现了“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盛况。而在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的近400年里,中国商船靠着先进的罗盘导航,乘风破浪,横渡印度洋,最远到达波斯湾的尽头与非洲东部。借助季风,春夏之际,一队队商船,满载着来自异域的物产,从印度洋甚至更远的地方驶来;秋冬之际,商船又将畅销世界的中国瓷器、铁器、茶叶等运往西方。
我国有着辽阔的海域面积、绵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内陆水域,其中蕴含着种类多样、数量巨大的水下文化遗产。这些水下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大量珍贵的古代信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水下考古专业队伍成立,经过多年发展,中国水下考古工作已经由单一的水下考古向全方位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过渡。
每一艘远航却不幸沉没的古代船只,都相当于陆地考古的一个遗址,是那个时代高度浓缩的标本与“时间胶囊”。通过捕捉信息,考古工作者可以再现真实可信的历史细节。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较晚,但依然是世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遵循“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方针,我国开展了一系列水下考古与保护项目,在开展水下考古工作的同时,还通过积极鼓励公众参与、主动回馈社会的方式,拓展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外延和内涵。
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文化,已经成为我国沿海地区寻求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关注点。因此,沿海地区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更需要得到加强。摸清家底,全面普查水下文化遗产资源状况势在必行。这既包括历代沉船、港口遗址与航海遗迹、海滨聚落与建筑、海防史迹与海塘工程等物质文化遗产,也涵盖传统造船与航海技术、海洋文学与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基础上,建设水下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编制遗产项目与资源图谱,科学评估水下文化遗产资源价值,并根据重要性、脆弱性和保护需求,制定差异化保护措施。同时,还可以通过推进水下文物保护区、国家海洋文化公园建设等举措,提升水下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水平,形成水下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格局。
今天,我国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水下考古学术研究发展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格局,正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出贡献,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经验与方案。
(孙键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