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江苏盐城的新四军纪念馆里,有一块乍看平平无奇的石碑,每年吸引的参观者不计其数。细看,石碑高约2米,材质为汉白玉,碑额上书“宋公纪功碑”。570字的碑文,道出一段感人故事:“长堤南起华成北迄淮河,约八十华里,底宽二十一公尺,顶宽三公尺五寸……”“宋公”是谁?这段“约八十华里”的大堤是怎样建起来的?
让我们先从革命老区盐城的地理位置说起。盐城东临黄海,历史上,盐城沿海曾饱受海啸、海潮侵袭之苦。1939年8月,盐城北部沿海发生了一场特大海啸,海潮所过之处,茅屋被掀翻,村庄被荡平,良田被吞没,被淹死者1.3万多人……就在此时,中国共产党和新四军站了出来,“挡”在滔天海潮前。
碑文上的“宋公”名为宋乃德,山西省沁源县人,192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秋随八路军第五纵队黄克诚部东进,开辟盐阜抗日根据地,任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为了使民众免遭海潮之苦,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将修筑捍海大堤列为头等民生工程,宋乃德负责推进。1941年5月15日,修堤工程开工,新四军三师官兵与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党员干部利用战争间隙,带领当地上万民众争分夺秒修筑海堤。
修堤过程异常艰辛。在堵塞最大的堤口五丈河时,突逢大雨,监工员和乡保长奋不顾身跳入水内,在急流中阻挡水力冲击,其余工人迅速挖泥堵塞,经过11个小时不停的工作,终于将堤口合龙。就在大堤即将竣工时,敌人加紧了破坏行动,制造“尖头洋惨案”,先后暗杀监工员陈景石、修堤副指挥陈振东等多名党员。但任何困难都无法吓退共产党人,海堤工程最终于7月31日全线竣工。
这条绵延近45公里的捍海大堤,位于盐城市滨海县境内,堤高3米,底宽19米,蔚为壮观。大堤竣工的第二天,一场特大海啸突然来袭,大堤在一次次冲击中岿然不动,守护了一方家园。沿海居民效仿“范公堤”的命名方式,将大堤命名为“宋公堤”,并刻立“宋公纪功碑”,以表达爱戴之情。
修建宋公堤是新四军到盐阜地区后为人民办的大实事,时至今日依然发挥着阻挡海潮的作用。2021年,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早期水利建设的典范,宋公堤入选首批省级水利遗产名录;2023年,被水利部列入“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工程项目。
宋公堤是伟大的见证。中国共产党和其领导的新四军、抗日民主政府,在反“扫荡”极端困难的情势下,紧紧依靠党和人民心连心、牢牢依靠人民群众精诚协作,完成了这一“苏北伟大的水利工程”,对扩大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具有重要意义。“从此无有冲家祸,每闻潮声思宋公。”有宋公堤这样的“民心工程”造福于民,新四军得到人民由衷的热爱与拥护。
2019年,新四军纪念馆提升改造工程启动。由盐城市滨海县人民政府捐赠的“宋公碑”,被列为重要内容之一。纪念馆将其用钢化玻璃罩上加以保护(见图,新四军纪念馆供图),并创新采用高精度三维扫描和复合3D打印技术,成功制作宋公碑的仿制件。2024年,在“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新四军纪念馆馆藏革命文物巡回展”中,这件宋公碑的3D打印仿制件正式展出。巡展历时3个月,接待观众近8万人次。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参观者们不仅能从宋公碑的故事中感受到浓浓的鱼水深情,更能从中汲取到奋进的力量。
(仇金标 新四军纪念馆馆长,人民日报记者姚雪青整理)
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