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查批准了北京市2024年市级决算。去年本市决算情况总体较好,财政收入平稳增长,支出保障有力有序,政策效应持续显现,风险平稳可控。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372.7亿元,增长3.1%,税收占比85.9%,财政收入质量继续保持全国最优。其中,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20.7亿元,增长4.1%。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8396.5亿元,增长5.3%,其中,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770.4亿元,增长2.9%。聚焦保障“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区”建设、重大活动以及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支持“两重” “两新”项目
带动汽车等销售额超340亿元
去年,本市各项财政政策精准有效,更加注重提质增效可持续,全力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通过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助力企业减负,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减税降费及退税超1500亿元,持续释放政策红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政府采购合同授予中小微企业的比重近八成。发挥政府投资关键作用。发行新增政府债券1216亿元,有力支持棚改、交通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并首次采取项目资本金方式支持新型基础设施项目。统筹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
支持“两重”“两新”项目,带动汽车、家电产品销售额超340亿元。强化财政金融协同。完善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机制,小微企业平均担保费率降到1%以下,落地科技创新担保业务超330户、融资额超5亿元。扎实推进财源建设。完善企业走访服务机制,回应企业各类发展诉求1.2万项;优化医药健康、新能源汽车等15个重点产业“一链一策”服务,独角兽企业、数字经济企业等潜力财源财政收入分别增长37.5%、16.5%。
服务保障重大战略任务
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增长8.3%
去年,本市财政政策侧重“保重点”,尤其是服务保障好重大战略任务,增强发展动能。其中,全力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增长8.3%,高于财政收入增幅5.2个百分点,重点支持国家实验室、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推动“合作创新”政府采购全国首单落地北京。支持首都文化繁荣发展。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推动书香京城、演艺之都、博物馆之城建设,支持举办系列文化活动1.6万场。加大“两区”建设支持力度。推动北京亦庄综合保税区获批设立,中关村综保区顺利通过验收;保障服贸会、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中关村论坛等国际会议活动。
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发展,推动重点合作事项落实落地;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动优质养老资源向环京布局;深化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落实密云水库、官厅水库等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大兴机场临空区、综保区建设,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基金作用,支持新能源、半导体等产业链协同发展。
增进民生福祉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9.9万人
聚焦群众期盼,增进民生福祉,本市财政政策有效惠民生。稳就业方面,延续实施降低失业保险费率等政策,统筹使用扩岗补助等资金,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9.9万人。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全国率先出台普惠托育财政补助政策,新增普惠性托位近1.9万个,适龄儿童入园率和普惠率均达93%;优化基础教育资金结构,支持扩增中小学学位近3.9万个。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支持新建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105家、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240个,新增家庭养老床位9829张。推进健康北京建设。加快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支持安贞医院、友谊医院等疏解开办,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至1450元/月,调整养老金标准惠及400余万人;落实优抚对象等补助政策,加强困难群众兜底保障。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支持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7.1万套(间)、竣工8.3万套(间);完成老旧小区改造548个。
深化财政管理改革
市级“三公”支出比预算下降41.1%
去年,本市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制定实施《过紧日子负面清单》,明确禁止性规定60条,全年压减一般性和非紧急非刚性支出30.3亿元;在全国率先出台指导意见,规范单位党组对6类重点预算事项管理职责;市级“三公”经费支出3.8亿元,比年初预算下降41.1%。深化全成本预算绩效改革。“市-区-街乡镇”三级联动开展全成本绩效管理,实现同一事项同标准、同降本、同增效,压减资金2.8亿元;对45项存量政策进行绩效评价,调整优化资金分配12.3亿元。
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实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会计核算、部门决算的预算管理全链条应用。提升资产使用效益。推动资产共用共享,调剂公物仓资产近万件。深化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在科技、体育、住房保障等30个公共服务领域制定政府购买服务预算管理办法。
统筹发展和安全
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等纳入监控范围
去年,本市财政通过多举措筑牢经济运行底线。首先是守牢债务风险防线。健全政府债券“储借用管还”全周期管理机制,制定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方案,严防新增隐性债务;完善政府债券提前偿还制度,节约未来利息支出超3成。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坚持“三保”支出优先,完善“三保”预算审核,加强执行监测。市对区一般公共预算转移支付2341.7亿元,增长3.5%,连续3年超2000亿元。守住财经纪律红线。加强预算执行全过程跟踪监控,将转移支付、地方政府债券等资金纳入监控范围;围绕重点领域开展财经纪律专项整治,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自觉接受人大审查监督。认真落实市人大预决算审查监督要求,配合做好政府预算全口径审查和全过程监管,抓好市人大审议意见落实。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390件,邀请人大代表514人次参与313个财政事前绩效评估和绩效评价项目,代表提出的721条建议全部予以采纳。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