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与中国女性书写”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25 12:42

2025年7月20日,“抗日战争与中国女性书写”学术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来自中国、美国、意大利等国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以跨学科视角,围绕十四年抗战中女性文学与生命哲学,共同进行深入开掘探讨。

会议旨在从性别视角,重新审视战争给女性带来的生活巨变、生命体验、苦难、创伤与治愈,在此基础上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本次会议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中华家谱牒文化研究基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协办。

会议伊始,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杨娜书记、张桃洲院长、陈英杰副院长先后做开幕式致辞,巴勒莫大学副教授朱西·塔慕布莱罗也从意大利发来祝词。

会议分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由首都师范大学黄华副教授主持、北京社科院张泉研究员点评;下半场由首都师范大学艾尤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范方俊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张光昕副教授点评。学者们就抗战期间女作家的创作、文学作品中的性别书写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美国康奈尔大学耿德华教授,梳理了二十世纪70年代至今海内外关于沦陷区女作家研究的成果与不足,充分肯定了女作家群体在抗战期间发挥的作用。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刘燕教授,从郑敏早期现代诗的书写入手,分析其抗战时期诗歌创作特点,并与同时期其他诗人展开对比。

匹兹堡大学钱坤副教授,以欧阳予倩新编历史剧《桃花扇》和《木兰从军》为例,阐释剧中的女性角色如何体现出抗战期间文艺领域民族主义情绪与性别话语的双重演变,她们作为儒家道德的延续,展现出集体抗战的新革命精神。

首都师范大学电子文献研究所所长尹小林,则现场展示多种抗战期间文化出版物,向与会学者详细说明沦陷区出版物的类型、内容特点及历史语境,强调其在特殊政治环境下之于文化抗争、文化传承方面的意义与精神价值。

首都师范大学李宪瑜副教授,从张爱玲“借银灯”“借红灯”的说法入手,畅谈张爱玲小说中地方性戏剧与电影的关联,并进一步剖析“红灯”象征背后所传递出的文化意识与家国之思。

大连外国语大学王莹副教授,分析了田汉话剧《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的创作历程,指出剧中主人公形象塑造转变的同时,田汉也实现了自身从职员、剧团领头人到左翼剧作家阵营领军者的身份蜕变。

首都师范大学黄华副教授列举了抗战时期冰心创作中有关南迁和战争的描写,以其作品《默庐试笔》为例,深入分析了冰心创作意识的转变过程,以及背后展现出的抗战时期现代女性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与家国情怀。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张泉研究员,以北方沦陷区四位女作家萧红、梅娘、雷妍、张秀亚为例,探讨她们抗战期间如何将生存困境转化为独特文学表达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沦陷区文学“四个维度”的研究思路。

最后,北京语言大学阎纯德教授作总结发言,充分肯定了抗战期间女作家的创作成就与研究价值,并呼吁年轻学者接过前辈手上的接力棒,将抗战时期女性书写的研究不断推进下去、行稳致远。

与会中外学者最终达成普遍共识:抗战时期的女性书写是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是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叙写,又是对民族艰苦抗争的记录;其中凝聚而成的文学实践与抗战精神,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并供图/黄华(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

编辑/周超

相关阅读
少先队学科建设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举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03
北京青年艺术团青年合唱团专场音乐会在首都师范大学举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5
眺望时光消逝 西渡编《戈麦全集》研讨会在京举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14
第二届全国国际中文教育博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研讨会在首师大举办
首都师范大学 2024-10-11
“立德树人与君子人格养成”学术研讨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3
后勤育人新业态建设暨“育人星光计划” 推进工作座谈会在首都师范大学成功举行
中国网 2024-03-19
首师大召开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6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获评2023年北京市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首都师范大学 2023-12-1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