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依克桑·塔依尔来说,这个暑假有点“忙”。7月20日,刚刚结束在北京艺术中心上演的中法共创奇幻剧《海底两万里》的演出,因尼摩船长而圈粉;之后又马不停蹄地赶赴新疆,参加献礼片《巴扎喜事》的路演。
作为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表演老师,依克桑是学生口中“拼命三郎”的硬核教师。从新疆童星到中戏讲台,他一点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当演员,他拒绝一般化的喜剧套路,为尼摩船长注入孤傲赤诚;做老师,他把“做戏先做人”刻进课堂。
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了依克桑,听他如何将艺术实践融入课堂,又如何在教学和生活中探寻艺术创作的真谛。
创作体验
首次体验黑光偶剧 解锁新技能
作为2025年度“大戏看北京”文艺创作孵化平台·精品创作项目,由中央戏剧学院、香港艺术节、抱风屿Tempest Projects联合出品的中法共创奇幻剧《海底两万里》于7月11日起在北京艺术中心上演,7月18日至20日,依克桑接棒演员保剑锋饰演尼摩船长,兼具贵族气质与神秘异域风情的形象也赋予了这一形象全新的情感维度。
在依克桑看来,他饰演的尼摩船长在法式喜剧的外壳下,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悲剧色彩。“这个角色是赤诚的,他的探索精神与对科学的热爱源于内心,但生活的创伤又让他陷入偏执。”依克桑拒绝用浅显的方式消解角色的复杂性,而是通过细节设计传递尼摩的孤独。在看原著时,依克桑被那场令人震撼的海底葬礼所打动,他将原著中尼摩对逝去队友的悲恸,移植到新创作的角色弗利波斯身上,让观众在科幻外壳下感受到人性的温度。
《海底两万里》精妙的黑光剧形式与独树一帜的戏偶表演,为观众构建了一场视觉与想象力的双重盛宴。各种有趣的海底生物被还原在了舞台上,满足了人们对于原著中描述的海洋的各种想象。“黑光偶剧我是第一次接触,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让我受益匪浅。”与传统话剧不同,黑光偶剧要求演员不仅要完成角色表演,还要在黑暗中通过肢体操控偶具进行表演。因此,依克桑不仅饰演尼摩船长,还要扮演蓝色石斑鱼偶等“海洋角色”,“戏里的石斑鱼被戏称为‘憨憨鱼’,总因吃不到鱼饵而沮丧游走。”在排练的过程中,依克桑掌握了用手去扮演鱼偶角色的新技能,“我们通过手部的活动来展示偶的性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手成了情感的延伸,为偶注入了灵魂性格的表达。”当依克桑和其他演员在后台穿着黑色魔术服控偶,嘴里还在碎碎念着与偶性格匹配的语气时,这种特别的表演方式让偶具备了独特的性格特点,让现场观众充分感受到了戏剧的魅力。
成长之路
从新疆童星到中戏教师
依克桑的艺术之路,始于新疆乌鲁木齐的普通家庭,却因自身对艺术的领悟力和母亲坚定的支持,逐渐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我母亲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老师,但她对艺术的热爱和对我的坚定支持影响了我。”依克桑回忆,童年时母亲带他参加央视《非常6+1》《星光大道》《音乐快递》等节目,让他在唱歌、跳舞、主持中初步接触表演。7岁那年,他因模仿迈克尔·杰克逊的舞蹈被家人发现了天赋,在妈妈的支持下参加了全国青少年艺术新人选拔大赛,获得了金奖,此后相继演唱了《小巴郎》《快乐歌唱》《夸父追日》等原唱歌曲,并录制了mv,参演了电影《勇敢少年》《至爱》《娜娜》,并出演了香港导演陈勋奇执导的电视剧《功夫小英雄》……这些经历让他在进入中戏前,已积累了一定的影视与舞台经验。
然而,真正改变他艺术观的,是2012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后观看的第一部话剧《红白喜事》。“那天我被老师们不带麦却依然清晰的台词、炽热的情感震撼了。于是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这样有本事的舞台剧演员。”因此,大学四年,依克桑每天的晨功、台词训练从未间断,并先后主演莎士比亚名剧《奥瑟罗》《李尔王》;中国经典话剧《曹操与崔琰》《花木兰》;京剧《三打祝家庄——石秀探庄》片段等诸多经典剧目。并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三好学生等荣誉,最终以全年级第一的成绩保送硕士研究生,成为中戏首位维吾尔族保送研究生,并先后获得亚洲大学生戏剧节“表演奖”“世界大学生戏剧节”最佳表演奖“、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2018北京青年榜样·时代楷模——“文化之星”称号。
“中戏的老师用他们的人格魅力与专业学识,击碎了我的盲目自信,也帮我建立了真正的创作自信。”在中戏学习期间所遇到的恩师们让依克桑明白,表演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对生活的思考、敏感与共情。”2019年硕士毕业后,依克桑选择留校任教,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
这段成长历程中,“选择”与“幸运”是依克桑反复提及的关键词。从满怀憧憬报考中戏,到放弃商业机会专注学业;从童星时期的广泛尝试,到最终扎根表演教育,每一步选择背后,是家庭严格的教育,是恩师们“做戏先做人”的谆谆教诲,更是他对艺术纯粹的热爱。
教育工作者的担当
在创作与教学中传递艺术火种
作为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青年教师,依克桑始终将“教师”身份置于首位。“学生只有一次青春,我必须对得起他们的四年。”他深知,表演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因此从未停止创作实践,从中法共创奇幻剧《海底两万里》,到中央戏剧学院与俄罗斯鲍里斯·史楚金戏剧学院“第二届表演干部训练班”的教学成果展演《海鸥》,从主演电影《巴扎喜事》到参与执导中央戏剧学院青年艺术剧团首部对外公演剧目《带小狗的女人》,他通过一次次舞台实践反哺教学。
《海底两万里》中法合作的创作过程,让依克桑体会到文化碰撞的奇妙。“经典作品的共识超越了地域,但具体表达上又有差异。”他提到,法方导演克里斯蒂安·埃克会根据中国演员的特点调整表演节奏,而中国演员也会在保留美学原则的基础上融入本土表达,这种差异互补最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质感。这场演出不仅让依克桑突破了表演边界,更让他意识到艺术教育的责任。“如何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能从经典中获得共鸣,是我们创作者需要持续思考的命题。”他将这些思考都渗透到了教学中,第一手的经验让学生们受益良多。
在学院进行表演片段教学与毕业大戏的执导时,他之所以会选择排演经典作品,正是看中其中“扎实的角色土壤”,“学生需要通过经典作品学习创作方法,而我们在排演中不断地试图让他们理解‘演员需要培养站在他人的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这种“利他思维”的培养,被他视为表演教育的重要一环。
教学之外,依克桑的创作选择也体现着教师的社会责任感。2024年,他主演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献礼片《巴扎喜事》,讲述了两代人追求真善美的故事。“作为新疆人,能为家乡的电影事业尽一份力,是我的夙愿。”这部在喀什古城拍摄的院线电影意义非凡:它不仅代表中国参加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还作为开幕影片向全世界展现了大美新疆的美景与风土人情。尤其是在电影节开闭幕式现场依克桑见到了自己的学生,当学生们因看到他的作品而激动地与他拥抱时,他深感,“艺术的力量能跨越地域,连接人心。”
从学生到教师,从舞台到讲台,依克桑始终践行着中戏“传帮带”的传统。“老教师们用身教告诉我,艺术教育是坚守。我希望能把这份对生活的敏感、对职业的敬畏,传递给我的学生。”在他看来,无论是操控黑光偶时的手部技巧,还是解读尼摩船长内心的赤诚,最终都要回归到“人”本身。“演员的使命,是让观众在角色中看见自己,看见世界。”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
编辑/贺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