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袋里的“电波密语”:带你读懂儿童头皮脑电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22 16:32

夜幕降临,儿童医院急诊室内依然灯火通明,一位年轻的妈妈抱着4岁的孩子冲进了急诊室内,额头上滴落的汗水混着孩子的泪水,把衣服浸得发亮,在冬日的人群中显得格外不同——1小时前,孩子发烧到40.5℃,突然浑身抽搐,四肢僵硬,眼睛上翻,嘴里还吐着白沫,怎么也叫不醒。医生快速检查后,抬头说:“先做个脑电图吧。”这位年轻妈妈的脸一下子白了:“脑电图?会不会有危险?会不会很痛?会电到孩子么?”旁边的护士赶紧安慰:“别担心,别被这个名字吓到,它其实和做心电图检查心脏跳动一样安全、无痛,而且完全没有辐射!”

那究竟什么是头皮脑电图?它就像给小脑袋戴上一顶特别的“听诊器”,专门用来捕捉大脑发出的“电波信号”----这就是头皮脑电图!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张神秘面纱,看看这顶“帽子”如何帮医生读懂小脑袋里的“电波密语”。

我们的大脑是由无数个小小的神经细胞组成的超级网络,科学家叫它们“神经元”。这些小家伙个个都是“微型发电站”----当它们工作时,细胞膜内外的钠离子、钾离子会像玩“跳房子”一样来回穿梭,这个过程就会产生微弱的电信号。打个比方,神经元之间的电信号传递,就像小朋友们传悄悄话:一个神经元“说”完,电信号就传给下一个,环环相扣,最后让大脑做出反应。孩子的大脑正处在“快速成长期”,神经元每天都在疯狂“交朋友”,电信号的活动比成人热闹多了,就像幼儿园的小朋友,下课铃一响就到处跑跳,活力十足。这种“热闹”是好事,说明大脑在健康发育,但也正因为太活跃,孩子的大脑电信号更容易受外界影响,比如发烧、疲劳时,就可能出现“小混乱”——而脑电图,就是捕捉这些“混乱信号”的高手。

做脑电图时,医生会在孩子头上贴很多小小的金属圆片,像贴小贴纸一样,用特殊的弹力帽或者胶布固定在小朋友的头皮上。很多家长担心:“这东西是不是带电?会不会电到孩子?”完全不用担心!电极片就像家里的收音机天线,只负责“接收信号”,不发射任何电流,贴在头上冰冰凉凉的,一点都不疼。

这些金属圆片可灵敏了!它们能“听”到头皮下面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发出的电信号,然后把这些微弱的“电波密语”放大几万倍后,变成了屏幕上那些弯弯曲曲的波浪线,医生就像听“音乐”一样,通过分析这些波浪线的“节奏”“高低”,判断孩子的大脑是否在“正常工作”。

为什么要“紧贴头皮”? 这是因为大脑的电信号传到头皮时已经很微弱了,必须紧贴头皮并涂上一层像啫喱一样的东西(清水就能洗掉),才能让信号清晰传过来。所以,做脑电图前,洗头发非常重要!头发要洗干净,不能用护发素、发胶这些,不然就像给信号加了“隔音墙”,看不到清晰明确的波浪线。

做脑电图前一定要让孩子吃饱饭!空腹可能导致低血糖,让“波浪线”出现异常的起伏,影响医生判断真实的脑功能状态。另外,检查前要告诉医生孩子正在吃的药,有些镇静药或兴奋性药物也可能会影响“波浪线”的高低节奏。

当孩子出现以下这些情况时,我们要及早就医检查,因为它们可能是小脑袋的“电波密语”紊乱的信号:像前面提到的那个小孩那样,突然抽搐,怎么也叫不醒或者抽搐时眼睛斜、嘴歪、手脚乱蹬;频繁发呆,比如上课时突然盯着黑板不动,喊好几声都没反应,过几十秒又“醒过来”;反复头痛头晕或者晕厥,尤其是头痛得“像有人敲脑袋”,或者头晕时站不稳,伴有恶心;发育迟缓;突然出现智力、语言、运动或认知能力的倒退;频繁的眨眼;反复的点头拥抱样动作、肢体抖动;睡眠障碍等等。简单说,脑电图是医生的“大脑侦探”,能帮我们找出“为什么孩子会这样”,破解小脑袋里的“电波密语”。

那怎样正确理解这些“电波密语”呢?拿到脑电图报告,很多家长往往会盯着“异常”两个字慌神,以为就是癫痫,其实不是,脑电图的“正常”和“异常”,就像天气一样,有晴有阴,但不一定都是“暴雨”。比如孩子发烧、感冒时,脑电波会出现慢波,这是“暂时的异常”,病好后就会恢复;有些孩子脑电图“正常”,就一定没病么?也不一定哦!有些疾病的异常电信号是“阵发性”的,可能检查时刚好没放电,脑电图可能是正常的,这时候医生可能会建议做“长程脑电图”,就像钓鱼,钓10分钟可能没收获,钓一整天,总有可能钓到鱼。孩子做脑电图哭闹,会影响检查结果么?孩子哭闹时,脑电波确实会有点“乱”,但医生有办法区分“哭闹引起的正常乱”和“疾病引起的异常乱”,如果孩子实在哭闹得厉害,医生会先暂停检查,等孩子平静下来再继续,并不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很多家长对脑电图有恐惧,其实它是最安全的检查之一,从1929年Hans Berger记录到第一个α节律开始,这项技术已经走过了近百年历程。它没有辐射,没有创伤,那些屏幕上弯弯曲曲的波浪线,其实是孩子大脑在“说话”,就像我们用体温计测体温,用血压计测血压,脑电图是测“大脑的电体温”。脑电图,就是帮我们听懂这些“话”的神奇工具----有了它,我们才能更早发现问题,更早治疗,让孩子少受痛苦,让每个孩子的大脑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文/陶晓蓉(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编辑/刘忠禹

相关阅读
​加入脑机接口试验 需要通过三项测试
北京青年报 2025-05-22
从科幻走向现实 今年我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将突破38亿元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08
天啊!刚发现原来我早就能做到“隔空驭物”了
科普中国 2025-02-08
宝宝频繁夜醒?睡眠质量好不好,首先看这个
北京妇幼健康服务 2024-09-18
闭上眼睛还能看见诡异的波纹,眼睛是出问题了吗?
科普中国 2024-04-28
脑机接口+正念冥想=不再晕车?体验过的人这样说
南方都市报 2024-03-27
脑机接口时代正在到来
中国青年报 2024-02-19
科技部对脑机接口研究首发伦理指引: 避免片面夸大作用
澎湃新闻 2024-02-16
最新评论